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好声音元老”,到2022年最后一位离场的“定海神针”,刘欢坐在导师椅上的十年,像一杯越陈越香的老酒。他的组,从不缺流量选手,却总藏着最“慢热”却最耐听的宝藏——有人说刘欢的组是“佛系养老区”,可偏偏是这个从不主动抢镜的组,总能捧出让听众单曲循环的冠军。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藏着刘欢对“好声音”最笨拙也最真诚的答案?
第一个十年,刘欢组藏着节目最“反套路”的剧本
翻开好声音十年冠军榜,刘欢组的名字出现得不多——只拿过2017年的扎西平措、2020年的单依纯,可细数那些“虽败犹荣”的选手,几乎一半都来自刘欢组。2019年,那个被网友称为“火星少女”的邢晗铭,初选时穿着洛丽塔裙唱垃圾分类歌,评委们都皱起了眉,只有刘欢笑眯眯按下了转身:“你这声音,像是从森林里跑出来的小精灵,没被污染过。”
后来大家都知道,邢晗铭进了决赛。她的决赛曲目飘向北方改编后,刘欢没让她飙高音,反而让她用标志性的“气声”念白,最后那句“我飘向北方,别问我家乡”被唱得像一把生锈的钝刀,慢慢割开成年人的软肋。比赛结束后,邢晗铭在采访里说:“刘欢老师从没让我改掉‘怪’,他只是告诉我,怎么把‘怪’变成我的武器。”
这大概就是刘欢组的第一个“反套路”:不追求“完美”,只在乎“独特”。当其他导师忙着给学员改“流行爆款”时,刘欢总在问:“你心里最想唱的歌是什么?”他2012年的学员李昊石,初选唱了无伴奏的完,评委没听懂,刘欢却站起来鼓掌:“这歌声里有生活里的烟火气,现在的年轻人缺的就是这个。”李昊石最后没拿到冠军,但后来成了民谣圈的实力唱作人,歌里全是刘欢说的“烟火气”。
刘欢的“慢导师”哲学:不抢戏,只让学员发光
很多人说,刘欢当导师像“隐形人”。其他导师抢学员时,他总在后面笑;讨论编曲时,他很少打断别人,等所有人说完,才慢悠悠说两句:“这里如果加个手鼓,会不会更像老歌的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慢”导师,组里却总走出“后劲大”的选手。
2020年的单依纯,当时才19岁,初选唱永不失联的爱,被网友吐槽“像AI生成的声音”,音准没毛病,但没感情。刘欢却选了她,排练时他没让单依纯学技巧,而是让她每天去地铁口听人吵架——“生活中的情绪,才是最好的老师。”决赛那晚,单依纯唱给电影人的情书,唱到“你投身俗世,翻涌一些情感”时,镜头切到刘欢,他正用手捂着嘴,眼眶通红。后来采访,刘欢说:“那天她没唱技巧,她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讲给所有电影人,讲给所有在生活里坚持的人听。”
刘欢组的“慢”,不是不着急,是不着急让学员变成“商品”。他从不让学员迎合市场,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2017年的扎西平措,带着藏区口音唱一面湖水,其他导师想让他改普通话,刘欢却说:“他的口音就是他的根,为什么要改?”决赛时扎西平措唱希格希日,藏语独白部分全场安静,最后夺冠时,他对刘欢说:“老师,谢谢您没让我丢掉家乡。”
最“不焦虑”的组,藏着对音乐最纯粹的敬畏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好声音这些年也被质疑“越来越吵”,刘欢组的学员却像一股清流。不撕不抢,不炒作话题,甚至很少上综艺。单依纯夺冠后,有公司找她拍短视频、上综艺,刘欢私下劝她:“慢慢来,你的声音是金子,但金子需要时间打磨。”现在单依纯发了三张专辑,每首都带着超越年龄的厚重,最近的新歌给电影人的情书重映版,连李健都说:“这才叫真正的‘好声音’。”
有人说刘欢组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名望”,可历届学员都说:“刘欢老师从没用他的身份压我们。”他会在排练室和学员一起吃盒饭,会记住每个人的生日,会在被淘汰时抱住学员说“你比很多人都厉害”。这种“不端着”的真诚,或许是刘欢组最硬的“后台”。
十年前,好声音说要“寻找中国好声音”,十年后回头才发现,刘欢组的学员,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什么是好声音”——不是高音不是技巧,是带着生活温度的独特,是坚持本真的勇气,是不慌不慢的真诚。或许,刘欢组的“黑马”从不是“偶然”,他只是把舞台还给了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