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在中国好声音为何能3秒爆灯?他转身时说的这句话,道尽了音乐人的初心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见过太多慢热的导师——有的听完副歌才转,有的等到选手鞠躬才犹豫着按灯。可刘欢不一样,有次盲选刚过8小节,他的手指已经悬在爆灯键上方,琴声落下的瞬间,“啪”的一声,红色灯光“唰”地亮起,快到连旁边的谢霆锋都愣住,差点咬到手中的话筒。

观众席里有人炸了锅:“这速度,比谈恋爱还快!”可坐在转椅上的刘欢,眼睛却没离开舞台,只是抬手抹了把额角,低声说了句:“这声音,扎人。”

快到让人心惊的3秒:耳朵不会骗音乐人

中国好声音刘欢快速爆灯

那是某一季的盲选环节,上来的选手不算起眼——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抱着把木吉他,手指关节处贴着几个创可贴。开口唱的是首冷门的民谣,没有炫技的高音,没有华丽的转音,像村口石板路上的风,带着点粗粝,裹着点故事。

前奏响起时,哈林正低头转笔,那英正跟李健低声说笑,刘欢却突然坐直了身子。他的手肘撑在膝盖上,右手食指无意识地敲着节拍,像在给空气打拍子。唱到第二句“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选手的嗓子突然一哑,像被砂纸磨过,却又瞬间稳住,尾音带着点恰到好处的颤抖。

就是这一声,刘欢的手指动了。

从选手开口到爆灯,全程不超过12秒。慢镜头回放时,能看到他转椅还没完全停稳,红色警示灯已经亮得刺眼。导播切到大特写,刘欢的嘴角微微扬着,眼眶却有点红——后来采访他说:“不是唱得多好,是那声音里有股‘劲儿’,像冬天啃冰棍,牙冻得疼,心里却透亮。”

不是“抢人才”,是“救声音”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这位在歌坛熬了半辈子的“老炮儿”,向来看不上“炫技大于情感”的表演。早年间做评委,他总说:“技术能练,味儿练不出来。”所以当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太多“飙歌机器”时,他反而沉默得像块石头——直到听到那把“破嗓子”。

选手叫陈涛,不是科班出身,在酒吧唱了8年,父母总觉得他“不务正业”,连女朋友都因为他“总熬夜唱歌”分手。那天上台前,他在后台攥着吉他手心冒汗,心想“唱完就算被淘汰也认了”。可刚开口,就看到转椅后的刘欢正看着他,眼神像在听老朋友讲故事。

爆灯后,陈涛蹲在台上哭,说“我以为没人会懂这样的声音”。刘欢递过纸巾,声音哑哑的:“我懂,就像当年我写千万次的问,也在心里问过自己,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你的声音里,有答案。”

后来陈涛成了刘欢战队的“黑马”,淘汰那天,刘欢在后台抱了抱他:“记住,歌是唱给懂的人听的,不是唱给转椅听的。”

为什么是刘欢?因为他从不把“导师”当头衔

有人说刘欢爆灯“太快”,是节目组安排的“噱头”。可看过他四季好声音的人都知道,这位导师的“快”,从来都不是冲动。

有次选手唱英文歌,发音像“机器在朗诵”,其他导师还在犹豫,刘欢直接按了“拒绝”:“发音可以练,但对旋律的理解,是刻在骨子里的。你还没爱上这首歌,怎么让别人爱上?”

还有次,一个女孩飙高音飙到劈叉,台下掌声雷动,刘欢却没转身,直到她唱完,才淡淡说:“技巧很棒,但我想听你‘喘口气’唱歌——你刚才憋得脸通红,多难受啊。”

他从不把“选学员”当成比赛,而是当成“找知音”。就像他说:“我转身,不是因为你们唱得‘标准’,是因为我在你们的声音里,听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有点笨,有点轴,有点不管不顾的傻气。”

娱乐圈缺“快”,更缺这样的“慢”

现在的娱乐圈,什么都讲究“快”——快综艺、快出圈、快变现。选手们比谁转身率高,导师比谁金句多,可真正的音乐呢?被遗忘在热搜的角落里。

刘欢的“3秒爆灯”,与其说是一种“反应”,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回归到音乐最初的模样: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他不需要看选手的背景资料,不需要听他们提前准备的“故事梗概”,只需要一声唱,就能判断出“这声音里有没有魂”。

就像他在节目中说的:“音乐这东西,没有对错,只有真假。真的声音,哪怕再粗糙,也像砂纸磨过木头,能磨出光来;假的声音,再华丽,也像塑料花,看着好看,闻着没味。”

所以下次再看到刘欢快速爆灯,别急着说“剧本”。你回头看看他的眼神——那不是“导师”对“学员”的审视,是一个老音乐人对“好声音”的珍视,就像猎人看到猎物时,眼睛里会发光。

毕竟,在这个“速食时代”,能为一首好歌、一把真嗓子,心跳加速3秒的人,太少了。

而刘欢,永远是那个听到好声音,会立刻放下“架子”,像个孩子一样举手说“我要”的人。

这,大概就是好声音该有的样子,也是音乐该有的初心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