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被刘欢选中的中国好歌曲学员,有的成为宝藏歌手,有的却消失无踪?

翻开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现场,刘欢抱臂坐在导师席上,当莫西子诗用彝族母语唱出“不要怕”时,他突然红了眼眶。这个眼神,成了整季节目最鲜活的注脚——比起挖掘能唱能跳的“流量选手”,刘欢更像在淘“埋在土里的金子”,他选的学员,大多带着一股不顾一切的“疯”劲儿,有的疯出了传世作品,有的却疯成了娱乐圈的“昙花一现”。

中国好歌曲刘欢的学员

01 刘欢的“选人标准”:要“有故事的嗓子”,不要“精致的壳”

中国好歌曲刘欢的学员

在那档看重原创的节目里,刘欢的选择总显得“不按常理”。其他导师可能更在意音准、技巧,甚至选手的“综艺感”,但他却像个老匠人,反复敲击着每个学员作品的“内核”。

中国好歌曲刘欢的学员

莫西子诗的不要怕是典型。参赛时,他穿着民族服饰,抱着吉他,一开口就是带着山风味道的吟唱。导师们都夸“旋律独特”,只有刘欢追着问:“你这首歌,心里装着什么?”莫西子诗说,这首歌写的是小时候跟着父亲放牛,看到牛羊走失、生病时的无助,后来父亲告诉他“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刘欢当场拍板:“这首歌里有命,你必须进我组。”后来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连韩红都在歌手舞台上翻唱,而莫西子诗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带着民族音乐闯江湖,用不要怕的 royalties(版权费)在云南建了音乐工作室,带着彝族孩子唱歌。他说:“刘欢老师选我,不是因为我会唱,是因为我敢把心里最疼的地方掏出来。”

另一位学员乌拉多恩,则用一首卷珠帘让观众记住了一袭红衣的“古装美人”。这首歌的旋律带着旧上海的风情,歌词里写“叹人间,路飘摇,不见来时道”,刘欢评价它“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乌拉多恩当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插画师,写这首歌只是因为“画累了,想用旋律说说自己的故事”。刘欢在选人时,其他导师质疑她的唱技巧,他却说:“技巧可以练,但这种‘孤傲’的气质,学不来。”卷珠帘后来成了现象级作品,连张艺谋都找她为新电影写配乐,只是乌拉多恩始终没被娱乐圈的“浮华”裹挟——这些年,她偶尔发歌,多数时间还是画她的画,过着“半隐半退”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刘欢老师让我知道,音乐不是‘必须火’,而是‘必须真’。”

02 那些“沉寂”的学员,是“输”给了时代,还是输给了自己?

当然,不是所有刘欢的学员都成了“常青树”。第一季的杨尘,带着灯塔惊艳四座,刘欢说“这个灯塔,是照着人心亮的”,他甚至亲自在导师考核时为杨尘伴奏。但这首歌火了之后,杨尘却几乎消失了——有人说他“性格太耿直,不愿参加商演”,也有人说“原创歌手在唱片业式微的年代太难了”。直到最近,才有网友在livehouse偶遇他,他笑着说:“刘欢老师当年选我,是觉得我像个‘音乐匠’,可匠人得慢慢打磨,火不了,就慢慢来吧。”

还有第二季的宋宇宁,一首填空题写尽了人生无奈,“如果出生是填空题,你会怎么填”,刘欢听得直点头“这个年轻人有思想”。但遗憾的是,这首歌之后,他的曝光度越来越少。后来他在采访里说:“那段时间总有人劝我‘写点抖音神曲’,可我想写的,是能让人听完会思考的歌,这条路太窄了。”

这些学员的“沉寂”,真的只是“不红”吗?或许不是。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有态度的原创”本身就是一道“窄门”——刘欢能把他们推到台前,却替他们挡不住“快餐式消费”的冲击。就像莫西子诗说的:“我们能被记住,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厉害,是因为我们唱的,是观众心里藏着却说不出来的东西。至于红不红,那都是老天爷的事了。”

03 刘欢的“偏执”:在这个“速食时代”,他还在守“音乐的根”

为什么刘欢的学员总能让人记住“人”和“歌”,而不仅仅是“脸”?或许答案藏在他的“偏执”里。

节目录制时,他曾因为学员的歌词太“空洞”发火:“音乐不是让你炫技,也不是让你卖惨,是让你把心里最真的东西说出来!”试音时,他能让编曲师改十几遍版本,只为“不破坏这首歌原有的灵气”;选手被淘汰时,他会主动递上联系方式:“别放弃,有好的作品来找我。”

这种偏执,其实是对“内容价值”的坚守。现在的选秀节目,总在讨论“唱跳能力”“人设话题”,但刘欢早在十年前就看透了:“观众不傻,他们分得清什么是‘真东西’,什么是‘包装品’。”他的学员里,有人至今没出过专辑,却在livehouse里有固定粉丝;有人没上过热搜,却让一首歌成了“时代的BGM”;还有人淡出了娱乐圈,却把音乐做成了终身事业——他们或许没有“爆红”,却活成了刘欢期待的样子:“不为五斗米折腰,只为音乐低头。”

写在最后:所谓“伯乐”,不过是在你“疯”的时候,说一句“我懂你”

回头看刘欢的学员,他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娱乐圈的两种生存法则:一种是“迎合流量”,快速走红,再快速消失;另一种是“忠于自己”,慢慢打磨,让作品成为时间的“朋友”。

刘欢说:“好作品就像老酒,得沉住气。”他的学员里,有人成了“老酒”,越陈越香;有人成了“新茶”,淡而有味——他们都没“大红大紫”,却都在自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

说真的,现在还能想起不要怕的旋律,哼得出卷珠帘的调调的听众,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总是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这些“被刘欢选中的孩子”,他们没被娱乐圈吞噬,反而把音乐活成了“生活本身”。这或许就是好导师的意义:不仅能把你送上舞台,更能让你在台下,也走得踏实。

所以,当有人问“刘欢的学员后来怎么样了”时,我想说:有的成了“民谣诗人”,有的做了“音乐匠人”,还有的,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但他们都记得刘欢那句“别丢了你的根”,而这,比任何“顶流”都珍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