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放下话筒转身,那些中国之星的学员后来都去哪儿了?

在中国之星的录制后台,有张照片至今被老观众津津乐道:刘欢蜷坐在角落的沙发上,怀里抱着保温杯,眼睛盯着舞台上的学员,嘴角微微上扬。那不是导师点评时严肃的神情,更像个听孩子弹钢琴的父亲,眼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

中国之星刘欢学员

2015年的中国之星算不上现象级综艺,却成了华语乐坛的一座“时间胶囊”。刘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师,他更像一个“音乐摆渡人”——不抢风头,不制造话题,只把好声音从大众视野里“捞”出来,再推着它们往前走。如今九年过去,当年那些被他“捡”回来的学员,有人成了格莱美评委,有人隐退后又复出,有人还在直播间里唱老歌,他们的故事,比综艺舞台更耐人寻味。

袁娅维:那个被刘欢喊“Tia”的女孩,终于成了“国际Tiara”

中国之星刘欢学员

中国之星第一次让全国观众记住袁娅维,不是靠炫目的转音,而是她抱着吉他唱弯弯的月亮时,眼里的光。当时27岁的袁娅维(Tia)已经发行过两张专辑,但在国内始终不温不火,连经纪人都在劝她:“要不试试写点口水歌?”

直到刘欢在试音间听到她即兴哼的一段旋律,当场拍板:“这个人必须上我这一组。”节目里,他对着镜头说:“Tia不是那种会‘讨好’耳朵的歌手,她有自己音乐的骨头。”当Tia因为担心选曲太冷门而犹豫时,刘欢指着舞台说:“记住,你站这儿,不是来证明‘我能行’,是来告诉所有人‘音乐可以这样’。”

这句话,Tia记了九年。从中国之星的“黑马”到歌手总决赛第四名,再到提名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她没写过一首口水歌,反而把灵魂乐、R&B、中国元素揉碎了捏进自己的音乐里。今年格莱美颁奖典礼后台,有记者问她:“最想感谢谁?”她笑着脱口而出:“刘欢老师。当年要是没他拽我一把,我可能真改行卖咖啡了。”如今的Tia,巡演开到麦迪逊花园广场,微博粉丝翻了十倍,但她翻看旧手机里中国之星的片段,还是会想起那个抱着保温杯、对她说“别怕,有我”的男人。

谭维维:从“晚会歌手”到“叙事歌者”,刘欢帮她找回了“根”

谭维维上中国之星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晚会专业户”。往日时光爱是你我让她的歌声响彻春晚舞台,但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我好像在唱别人的故事,不是我的。”

初选时,她唱了一首如果有来生,编曲很流行,唱完后自己都摇头:“老师,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声音。”轮到刘欢点评,他没有夸技巧,反而问她:“你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时候,后台的陕西老乡跟着你吼,你记得他们脸上的表情吗?”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谭维维。接下来的竞演,她带着一群陕西老艺人,把华阴老腔喊成了摇滚,舞台下的刘欢用力鼓掌,眼眶都红了。后台他拍着谭维维的背说:“音乐不是‘好听’就行,得有‘土’味儿,有劲儿。你的根在陕南的黄土里,别把它丢了。”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拿了年度金曲,她带着这首歌走到歌手舞台,甚至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有人说她“转型成功”,但谭维维知道,是刘欢帮她把丢失的“自己”捡了回来。去年她发专辑3811,讲的是女性的故事,微博上配文:“老师说,唱一个人的故事,不如唱一群人的心声。”评论区里,刘欢转发了她的动态,只写了两个字:“真好。”

朴树:那个“怕”的男孩,刘欢给了他站上舞台的勇气

朴树上中国之星时,距离他上一张专辑生如夏花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他把自己关在 studio 里写了两年歌,却总觉得“不够好”,甚至一度想放弃音乐。

导演组找到刘欢:“朴树老师可能愿意来,但他说自己‘不会唱歌’,您看……”刘欢当时正在给女儿改乐谱,头也没抬:“他不会唱歌?当年我听他的那些花儿,眼泪都出来了。让他来,就唱他写的新歌。”

竞演那天,朴树抱着吉他站在舞台中央,手指都在抖。前奏响起,他开口唱:“我去2000年,感觉是那么新鲜……”唱到一半,他突然停下来,对台下说:“对不起,我……我有点紧张。”全场安静,刘欢却在观众席里喊了一声:“朴树,唱啊!”那声音不大,却像定海神针。

朴树愣了一下,接着把歌唱完了。下台时,刘欢递给他一瓶水:“你看,说出来‘紧张’,也没人笑话你,反而觉得你是真的在唱歌。音乐最怕的就是‘装’。”这句话,朴树记到了现在。2023年他办“清春”演唱会,最后一首歌送给了刘欢:“当年如果不是他拽我一把,我可能早就躲在某个角落,再也不出来了。”舞台上的大屏幕上,是中国之星里他唱歌时,刘欢在台下默默跟着节奏点头的样子。

刘欢的“学员经”:不造星,只“成全”好音乐

这么多年来,总有人问刘欢:“您带过那么多学员,有什么‘成功秘诀’?”他总笑着摆手:“我没‘带’过谁,我只是恰好发现了一些好声音,然后为他们推开一扇门。”

在中国之星的后台,从没有“导师学员”的距离感。刘欢会给刚下台的新人递润喉糖,会记下每个学员喜欢的歌单,甚至会陪他们熬着改编到凌晨。有次袁娅维抱怨编曲软件不好用,第二天就收到刘欢寄来的 Logic Pro 教程,附纸条:“这个比你的好用,试试。”

他从不让学员迎合市场,反而总说:“要做让自己‘心跳’的音乐。”谭维维想唱陕西方言,他觉得“要更野”;朴树想唱不成熟的demo,他说“不完美才动人”;甚至连学员选歌的礼服,他都要操心:“别穿太贵的,你一紧张就皱巴,不如穿件舒服的T恤,让大家记住你的歌,不是你的衣服。”

如今再看中国之星的画面,最动人的不是华丽的舞台,而是刘欢站在侧幕,看着学员们唱歌时,那种“看见光”的眼神。他从不把自己摆在“导师”的高位,更像一个音乐的长辈,把半生的经验揉碎了喂给后辈,然后退到一边,看着他们自己发光。

九年后,我们为什么还在想念中国之星?

前几天刷到袁娅维的采访,她说现在新人太多,“每个人都在想办法‘火’,没人愿意好好等一首歌写完。”突然就想起中国之星的舞台:没有剧本撕扯,没有粉丝打投,只有歌手认真地唱,刘欢认真地听。

那些年被刘欢“捡”回来的学员,有的成了国际巨星,有的仍在小众领域深耕,有的甚至已经淡出圈,但他们身上都刻着同一个印记:对音乐的敬畏,和真实的“人味儿”。就像刘欢在节目里说的:“音乐是条长河,我们都不是源头,只要能让河里的水更清澈一点,就值了。”

也许这就是中国之星留给乐坛最珍贵的东西——它告诉我们,好声音永远不会被埋没,只要你愿意等;好音乐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真心对待。

而刘欢,这个抱着保温杯的“音乐摆渡人”,至今还站在河边,等着下一个值得被看见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你以为中国好声音的battle比的是高音?是转音?还是现场观众投票?刘欢组的四强名单出来那天,全网都在同一个问题里打转:这四位,凭什么让平时连“淘汰”两个字都舍不得轻易出口的刘欢,一次次按下保留键?

你以为中国好声音的battle比的是高音?是转音?还是现场观众投票?刘欢组的四强名单出来那天,全网都在同一个问题里打转:这四位,凭什么让平时连“淘汰”两个字都舍不得轻易出口的刘欢,一次次按下保留键?

从海选盲选时的“一眼定情”,到导师考核的“双向奔赴”,再到抢位战的“绝地反击”,刘欢组的学员仿佛从一开始就带着与众不同的“标签”——...

热门歌手 2025-09-11 19:07:35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