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转身,这位学员为何能让导师预言“冠军就是你”?

说起中国好声音那些让人心头一热的盲选瞬间,总绕不开刘欢的身影。这位被观众称为“音乐教父”的导师,从不靠抢学员博眼球,却总能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时,精准捕捉到声音里的“金子”。2016年第五季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他一个标志性的转身,不仅让整个比赛提前进入高潮,更留下了一个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预言——那个穿着朴素、眼神坚定的学员,真的成了最后的冠军。

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冠军

盲选现场:他一开口,刘欢的遥控器“背叛”了理智

那年夏天的录制现场,舞台灯光亮起时,扎西平措并不起眼。他是西藏艺术学校的一名老师,背着双肩包上台,说话带着浓重的西藏口音,自我介绍时说“我想让更多人听到民族音乐的声音”。台下观众或许没太在意,直到他开口唱的第一句——死去活来。

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冠军

前奏一起,不少观众还在皱眉:“这歌这么难,他行吗?”但扎西平措的歌声一出来,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他没有飙高炫技,却用低沉的喉音把歌词里的苦唱得像雪山上的风,冷而硬;副歌爆发的瞬间,又像高原上的鹰,嘶鸣里裹着撕裂却倔强的力量。更绝的是,他在流行唱法里藏进了藏民族特有的“颤音”和“喉音”,让这首歌染上了别人模仿不来的泥土味。

坐在导师席的刘欢,原本侧着头在听其他学员的演唱,听到一半突然坐直了身体,右手下意识抓紧了话筒。当扎西平唱到“我为你死去活来,爱已变成牢笼”时,刘欢的食指猛地按下了转身按钮——比那英、周杰伦、庾澄庆三位导师慢了半拍,却比所有人都坚定。转身后的刘欢,眼睛发亮,甚至忘了先按台上的讨论键,直接对着话筒喊:“等一下!我要先说几句。”

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冠军

那一刻,他的遥控器“背叛”了平时沉稳的理智,也成了全场第一个被扎西平措歌声“俘获”的信号。

刘欢的眼光:我不是抢他,是“怕错过”

“我不是抢,是怕错过。”多年后回看那段盲选,刘欢在一次采访里这样说。当时有观众调侃他“反应慢了”,他却认真反驳:“好的声音值得等,但一旦听懂了,就不能犹豫。”

在刘欢眼里,扎西平措最难得的,不是技巧多完美,而是“声音里的故事感”。“他能把流行唱得像民族音乐,也能把民族唱得让所有人共鸣,这种‘跨界’不是刻意的,是长在骨子里的。”盲选时,刘欢特意问他:“你唱的时候,在想什么?”扎西平措说:“我想我奶奶,她总说唱歌要唱出心里的味道。”

这句话让刘欢红了眼眶。“现在很多学员技巧很好,但缺了这点‘心里的味道’。”后来组队时,刘欢直接把扎西平措选进自己的战队,还当着所有面说:“这个人,可能会是这个赛季的冠军。”当时还有人觉得是“预言式吹捧”,但比赛的结果,印证了这位“音乐老炮儿”的眼光。

从盲选到冠军:刘欢用“慢功夫”打磨的“黑马”

本以为扎西平措的“爆冷”只是偶然,但刘欢带着他走的每一步,都藏着“授人以渔”的用心。别的导师可能更强调“舞台感”“改编技巧”,刘欢却先带他去听西藏的民歌,去采风,去感受自己家乡的音乐根脉。“你不用急着迎合市场,先把自己的‘根’扎深。”这是刘欢常说的话。

四强赛时,扎西平措唱了莫尼山,这首歌后来成了他的“封神作”。没有华丽的编曲,只有钢琴伴奏和他略带沙哑的嗓音,但唱到“走过万水和千山,走过光阴和岁月”时,全场观众跟着他安静地流泪。刘欢在后台擦着眼泪说:“你看,好的音乐不需要包装,它自己会说话。”

总决赛当晚,扎西平措再次唱起盲选时的死去活来,这一次,他把民族唱法和摇滚元素融合,高音处像利箭划破夜空,低语处又像雪山上的溪流。宣布冠军结果时,他激动得跪在台上,刘欢跑过去紧紧抱住他,在他耳边说:“你做到了,你让更多人听到了民族音乐的声音。”那一刻,镜头扫过刘欢满是骄傲的笑容,突然懂了为什么他说“怕错过”——因为真正的天赋,值得被看见;而真正的伯乐,会陪它熬到开花。

8年过去:刘欢的“预言”和好声音的“初心”

如今再翻出那段盲选视频,依然会被扎西平措的歌声打动,更会被刘欢的真诚打动。在那个“抢学员”“比谁转身快”的年代,他像一股清流,不纠结于节目效果,只在乎“声音有没有价值”。他说过:“好声音是个舞台,但首先得是‘声音’的舞台。”而扎西平措的冠军之路,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技巧可以练,但“声音里的故事”和“对音乐的真诚”,才是最稀缺的。

8年过去,有人问扎西平措:“如果重来一次,还会选刘欢战队吗?”他笑着说:“刘欢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事不是‘怎么赢’,而是‘为什么要唱歌’。”而刘欢,依然在导师席上,用不算敏锐的反应,却最精准的眼光,继续寻找着那些“心里有味道的声音”。

或许这就是中国好声音最珍贵的模样:它不只造星,更让好音乐被听见;而像刘欢这样的导师,让我们相信——在流量之外,永远有人守护着音乐的本质。你觉得,现在的综艺里,还能找到这样“不计得失”的导师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