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那个在东部战区驾驭战鹰守护海天的刘欢,你真的读懂了他的“飞行人生”吗?

提起“刘欢”,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或许是那位唱着弯弯的月亮的音乐大师。但在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的战备一线,还有一个“刘欢”——他不是歌手,却是驾驶着某型国产先进战机,日夜翱翔在东海之上的“金孔雀”;他的歌声或许没能登上春晚舞台,但战机的轰鸣、塔台的指令,却谱写着一曲军人的“海天壮歌”。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海空雄鹰”的日常,看看一名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究竟用怎样的坚守,在万米高空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刘欢

“每一架战机,都是战友的‘第二条命’”

在海军航空兵部队,流传着一句话:“地面苦练一分钟,空中才能六十秒。”这句话,是刘欢飞行12年来的座右铭。作为部队的“技术尖子”,他深知,战机是飞行员最亲密的战友,而“懂战机、精维护”,才能在关键时刻让战机“听得懂指令、拉得起高度、打得赢胜仗”。

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刘欢

训练场上,刘欢总是最“较真”的那一个。一次模拟着降训练,他发现战机某一部位在特定角度会出现轻微抖动——“别人可能觉得不影响,但刘欢非要拉着机务组的战友反复检查,从液压管路到传感器,把上百个部件拆了又装,直到找到问题根源。”中队长回忆道,“后来才发现是传感器接触不良,要是真上了战场,这可能会影响瞄准精度。”正是这份“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让他所在机组创造了“全年零故障、训练零事故”的纪录,个人也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

但“较真”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停机坪上,刘欢已经开始了“预先准备”:检查飞行服、头盔上的每一个接口,核对任务清单上的每一个参数,甚至在出发前,都要对着战机模型默写座舱开关的顺序。“就像外科医生上手术台前要反复消毒一样,我们的‘手术台’在万米高空,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他笑着说,只是笑眼里藏着一丝飞行员特有的坚定。

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刘欢

“海天之间的‘生死时速’,是军人的荣耀”

2022年某天深夜,东部海域突遭恶劣天气,一架战机在返航途中突发故障,告警灯急促闪烁,发动机转速骤降。“当时高度3000米,离最近的海岸线还有50公里,下面全是漆黑一片的海面。”刘欢作为僚机长,一边向塔台报告情况,一边冷静指挥长机:“注意高度,保持状态,我来帮你观察!”

在地面指挥员的引导下,他果断建议长机减速、放起落架,同时调整航线寻找迫降点。“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要把战友安全带回来。”最终,在他的护航下,长机成功备降在最近的机场,而他自己,因长时间保持超低空警戒,返航后脸色苍白,双手紧紧握着操纵杆,指节发白。

这样的“生死时速”,对刘欢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去年一次跨昼夜实战化训练中,他的战机在海上飞行8小时,遭遇强对流天气,“机身像树叶一样抖动,仪表盘都快看不清了”。但想到后面编队里还有架飞机需要他引导,他硬是咬着牙坚持到任务完成:“我们海军航空兵的使命,就是‘哪里有需要,就飞向哪里’,再难,也得扛!”

“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是把‘小家’藏进心底”

很多人觉得,飞行员总是“神秘”的——他们穿着帅气的飞行服,开着先进的战机,仿佛生活在“云端”。但刘欢说:“我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家人,只是把对‘小家’的牵挂,藏进了每一次起飞降落里。”

他的妻子是名小学老师,两人结婚5年,聚少离多。“有一次妻子生日,我提前半个月说好一定回家,结果临时接到任务,飞了4个架次。”回家时已是深夜,妻子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他穿过的飞行服,“那一刻,鼻子一酸,觉得特别亏欠她。”但妻子从不抱怨,只是默默把他的勋章擦得锃亮:“我知道,他守的是大家,我支持他。”

对女儿,刘欢更是一个“缺席的爸爸”。女儿3岁,却只记得爸爸“有时候穿蓝色衣服,有时候穿绿色衣服”,“每次打电话听到飞机声,就会喊‘爸爸又上天了’。”但有一次,他女儿在幼儿园画了一幅画:蓝天上飞着一架战机,下面有一个妈妈和一个小姑娘,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爸爸,早点回家”。刘欢把画揣在飞行服里,每次飞行前都要看一眼:“这不是‘软肋’,是我的‘铠甲’——守护好她们,更要守护好这片海天。”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海天梦’”

当被问及“飞行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刘欢没有说立功,也没有说重大任务,而是提到了一次“护航民用飞机”的经历:“那天我们起飞后,发现有一架民航客机遇到了机械故障,在它附近伴飞,透过舷窗,能看到客机上的乘客向我们挥手,比着‘大拇指’。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飞行的意义,不只是‘打仗’,更是守护每一个普通人的‘安心’。”

如今,作为部队的“教员”,刘欢又多了一份责任——带教新飞行员。“现在的年轻人脑子活,技术好,但最要教他们的,还是‘胆要大、心要细’的劲头。”他常对新兵说:“我们这代飞行员,赶上了部队装备换代、能力升级的好时候,更要把‘海空长城’筑得牢牢的。”

从“新员”到“尖刀”,从“单机”到“长机”,刘欢的飞行日志里,记录着1200多个架次的飞行时长,也记录着一名军人对使命的忠诚。或许他的名字没有被大众熟知,但那些守护海天的战鹰,那些翱翔蓝天的身影,正是中国军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最好见证。

下次当你听到战机划过长空的声音,不妨抬头看看——那片蓝天之上,正有一个“刘欢”,和他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默默守护着你的岁月静好。

因为你不知道,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们早已把“家国”二字,刻进了每一米航程,飞进了每一寸海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