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东莞市学前教育中心办公室的灯总会准时亮起。刘欢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划过一份幼儿园一日活动观察记录表,眉头微蹙:“这个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不是太固定了?孩子的探索空间够吗?”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爬进来,照在她墙上的那幅手绘画上——一群小手拉着大手,背景是歪歪扭扭的太阳和写着“玩是最好的学习”的气球。这幅画,是她15年幼教生涯最真实的注脚。
从“新手教师”到“幼教领路人”,她踩过的“坑”都成了路标
2008年,刚毕业的刘欢抱着“和孩子玩”的简单想法,走进了东莞一家公办幼儿园。没想到第一天就被“泼了冷水”:她精心设计的儿歌教学,孩子们要么注意力涣散,要么哭闹着要妈妈。“我以为教好孩子就是把课备好,后来才发现,孩子的世界比教案复杂得多。”刘欢回忆道,那天她躲在角落掉眼泪,却被园长轻拍肩膀说:“学前教育不是‘教’,是‘看见’——看见孩子的需求,看见他们的节奏。”
这句话成了她职业生涯的“指南针”。接下来的十年,她在一线摸爬滚打:从带小班的“全职保姆”(给孩子喂饭、擦鼻涕、哄午觉),到中班的“游戏伙伴”(和孩子一起在沙池挖“宝藏”,在积木区建“城堡”),再到大班的“成长导师”陪孩子拆解“为什么天会下雨”。无数个深夜,她在灯下改教案,把“老师讲”改成“孩子做”,把“标准答案”改成“你的想法呢?”
2018年,因教研能力突出,刘欢调任东莞市学前教育中心负责人。面对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新东莞人”子女占比超六成的特殊市情,她发现了一个尖锐问题:很多幼儿园要么“小学化”倾向严重,逼着孩子学拼音、算术;要么“放羊式”管理,美其名曰“快乐教育”,实则缺乏专业引导。“东莞的幼教,不能只是‘看管好孩子’,更要给孩子植入‘成长的种子’。”
她的“三把钥匙”,打开东莞幼教的“新可能”
走进东莞市学前教育中心的“教研工坊”,最显眼的不是荣誉墙,而是满架的“问题本”:有的写着“如何让孩子在户外游戏中学会合作?”,有的画着“小班孩子总抢玩具怎么办?”。刘欢说:“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教研起点。”
第一把钥匙:“把游戏还给孩子”,但不是“瞎玩”
2020年,东莞推动幼儿园“去小学化”改革,不少老师犯了难:“不教知识,那孩子每天干什么?”刘欢带着团队蹲点观察,发现城郊一所幼儿园的“自然角”成了“宝藏区”:孩子们在泥地里种豆子,每天争论“谁的豆子长得高”,还自发记录生长日记。她把这个案例整理成幼儿园游戏课程化实践指南,推动全市幼儿园打造“自主游戏区”——沙水池、建构区、角色扮演区取代了传统的课桌椅,老师从“教”变成“观察者”和“支持者”。
“以前上课,我得让孩子背‘1+1=2’,现在他们在超市游戏中,自然就学会了数钱和算账。”东莞某幼儿园园长李梅说,这样的“玩中学”,孩子不仅学得更开心,思维也更活了。
第二把钥匙:“给教师赋能”,让专业成为“底气”
“很多老师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不知道怎么做。”刘欢深知,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她主导建立了“东莞幼教成长学院”,每月组织“专题研修+跟岗实践”:邀请华南师大的专家讲儿童心理学,安排老师到深圳广州的优质园取经,甚至让老师在“教研工作坊”里现场模拟“孩子哭闹了怎么办”的场景。
来自东莞镇区的老师陈晓芳记得,刚参加研修时,她连“观察记录”都不会写,后来在刘欢的指导下,她学会了用视频记录孩子搭积木的过程,分析他们的“建构思维”,还把自己的案例写成了论文发表。“以前觉得幼教就是‘带孩子’,现在明白,我们是在‘塑造人的童年’。”陈晓芳说。
第三把钥匙:“家园共育”,让家长成为“同盟军”
“孩子在家不听话,肯定是在幼儿园被惯坏了!”“老师为什么总让我的孩子玩?能不能多教点东西?”过去,刘欢经常接到家长的“质疑”。她意识到,学前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事,更需要家长理解。
于是,她推动全市幼儿园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看孩子如何“玩中学”;开设“父母学堂”,请专家讲“3-6岁儿童心理发展”;甚至组织“亲子研学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博物馆、科技馆探索。“以前我总让孩子‘别碰这个’‘别弄那个’,现在才发现,原来他在探索世界。”一位参加完“亲子研学营”的妈妈感慨。
她的“较真”,让更多孩子“长成自己”
在刘欢的办公室,有一张特殊的照片:一群孩子围着一个老人,有的牵着手,有的抱着腿,笑得露出小豁牙。这是东莞某社区的“银发幼教”项目,刘欢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定期去养老院,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还教他们用平板电脑画画。“孩子和老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治愈力。”她说。
还有“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项目:刘欢推动幼儿园接纳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特殊儿童,配备特教老师,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一起学习、游戏。“我们教普通孩子‘如何和不同的朋友相处’,也教特殊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她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开花。”
15年过去,东莞的幼儿园从“看管型”变成了“成长型”,教师从“保姆型”变成了“专业型”,家长从“焦虑型”变成了“同盟型”。这些变化背后,是刘欢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一次次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场场组织教研活动,一趟趟走访幼儿园和家庭。有人问她:“这么拼,值得吗?”她总是指着墙上的那幅画说:“当孩子跑过来抱着我说‘刘老师,我今天的发现好厉害’,当家长发来消息说‘孩子现在主动帮我做事了’,那一刻,所有的‘累’都变成了‘值’。”
如今,走在东莞的街头,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公园里奔跑、在绘本馆里阅读、在自然中探索。而刘欢,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灯下的身影和15年前一样,只是更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或许,这就是学前教育最动人的样子——不是“塑造”完美的孩子,而是守护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利。而刘欢,就是那个默默守护的人,用专业和热爱,在东莞的幼教园地里,种下了一片片会“呼吸”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