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的那些“隐形声部”,为何总让观众眼眶湿润?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刘欢老师一坐就是四季。他那标志性的光头、深邃的眼神,还有一开口就能穿透灵魂的嗓音,早成了节目里最安心的存在。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每当刘欢老师开口唱歌时,他身后总站着几位或几位伴唱?他们的声音不像主旋律那样夺目,却像看不见的丝线,悄悄把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织得更密、更暖。这些“隐形声部”到底是谁?为什么刘欢的舞台离不开他们?他们的歌声里,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好声音刘欢的伴唱

你真的“听”到伴唱了吗?那些藏在旋律背后的“织网者”

记得2019年中国好声音决赛夜,刘欢老师带着学员杨蔺唱第三人称。当杨蔺略带沙哑的副歌响起时,你有没有觉得那声音里像裹着一层雾?雾后面,却有四个女声轻柔地“和”着:“啦……啦……”,像极了夜风里的低语。后来有人扒出后台花絮:那四个伴唱,是刘欢老师从北京各大音乐团“挖”来的——有的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成员,有的是音乐剧演员,甚至有人刚生完孩子,推了别的演出专程来参加。

中国好声音刘欢的伴唱

他们不是明星,连字幕里常被写成“伴唱组合”模糊带过。可你仔细听凤凰于飞时,那若有似无的“啊——”声是不是让刘欢的沧桑感更重了?听给未来的自己时,背景里递进式的和声是不是让学员的勇气都更足了?这些声音像盐,融在水里看不见,却让整首歌有了筋骨和滋味。

“刘欢的伴唱,得是‘懂他’的人”

“伴唱不是附属品,是另一个自己。”这是刘欢在一次后台采访里说的。他选伴唱,不看脸,不流量,只看“懂不懂这首歌”。2020年他带学员单依纯唱永不失联的爱,为了找一句“我还能陪你多久”的和声,他和伴唱老师熬了三个晚上:试了厚重的合唱,嫌抢戏;试了清吟,又嫌单薄。最后是位叫王笑雨的伴唱,用略带气声的“嗯……”垫在句尾,像叹息又像安慰,一下子把歌里的孤独和温柔全勾出来了。

王笑雨后来在采访里说:“欢哥总说‘你们的声音要像羽毛,轻轻托住主唱,不能扎她’。单依纯那时候才16岁,唱到后面会哽咽,我们就提前把她的呼吸节奏记下来,和声跟着她哽咽的气口走,让她觉得身后有人‘托’着。”这种“托”,是技术,更是共情——刘欢的伴唱,从来都是站在歌手角度的“第二双耳朵”。

从“幕后”到“幕前”:那些被歌声照亮的普通人

你可能会问:“他们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出来单飞?”其实很多伴唱老师,在音乐圈里早已是“扫地僧”。比如刘欢团队里常驻的男高音赵贝尔,曾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高材生,拿过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铜奖,却因为“喜欢做和声的编织感”,甘愿站在舞台侧翼。有次节目录到一半,音响出了点问题,刘欢老师拿着话筒冲到伴唱区:“你们直接对着话筒唱!观众该知道,这歌声里有多少颗心在用力。”

后来就有观众发现:原来那个在孤独的牧羊人里模仿羊叫的滑音是赵贝尔设计的;原来光亮里那段穿插的童声,是伴唱老师的孩子录音凑的。这些“小秘密”被扒出来时,赵贝尔在社交平台上写:“我们不是明星,但每一首好歌的诞生,都有我们的指纹。”是啊,谁规定站在聚光灯下的才是主角?那些让主唱声音更稳、情感更真的伴唱,同样是音乐的“造梦师”。

下次再看刘欢唱歌,记得听听身后的“声音”

其实不只是中国好声音,刘欢演唱会上的伴唱团队,被他戏称为“我的声音后盾”。有次他在鸟巢开个唱,唱从头再来时,舞台突然下雨,伴唱老师举着话筒站在雨里,和声一点没乱。后来他说:“我看到他们淋湿的头发贴在额头上,突然觉得这歌不只是唱给观众,更是唱给我们这群——让音乐落地的人听的。”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刘欢老师坐在转椅上,闭上眼睛唱歌时,不妨把耳朵稍微偏一偏,听听他身后的那些声音。可能是轻轻的“啊”,可能是沉稳的“咚”,甚至是一句跟着主唱小声哼的词。这些声音没有名字,却藏着音乐最本真的样子:一群人,因为热爱凑在一起,用声音互相拥抱,然后告诉你——听,这就是温暖的力量。毕竟,所谓“好声音”,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是一群人的合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