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中国好声音舞台上,那些和刘欢“同台”的瞬间,为何总让人记了十年?

要说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最“扎心”的回忆是什么,可能是盲转椅后转身的导师,可能是学员飙高音时的鸡皮疙瘩,但更多人会想起一个画面:刘欢坐在导师席上,眉头微皱地听学员唱歌,手指在桌上轻轻打拍子,偶尔开口点评时,声音里藏着浸了三十年的音乐智慧。

中国好声音刘欢同台

有人说是他的“国民度”,毕竟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弯弯的月亮,刘欢的名字几乎刻在了几代人的音乐DNA里;但更多人觉得,真正让人记到现在的,是那些他与学员、与其他导师、甚至与音乐本身“同台”的时刻——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两种灵魂的碰撞,一种态度的传递。

导师席上的“反差萌”:刘欢和那英,是“斗嘴”也是“知己”

中国好声音刘欢同台

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刚开播时,观众总盯着那四位导师: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可最让人忘不了的,是刘欢和那英这对“冤家”的互动。

那英性子直,盲选时遇到合心意的学员,转身比谁都快,转头就冲刘欢挤眉弄眼:“欢哥,这孩子归我了!”刘欢总是一副“无奈又宠溺”的表情,摸着下巴笑:“小丫头,你再抢,我可要反对了。” 可真到了关键时刻,比如学员在抢人大战里纠结,那英急得直跺脚,刘欢却会突然开口:“我建议你听那英的,她对流行乐的感觉,比我准。”

有一次,那英组里的学员唱了一首英文歌,唱完后那英不太满意,刘欢却接过话筒说:“刚才那句转音,你处理得很小心,但音乐需要‘冒险’。如果是我,可能会在这里加一个真假声转换,试试?” 说着,他清唱了两句,没一点炫技,却把学员唱得眼圈红了。那英在旁边打趣:“行了你俩,师徒变姐妹了。”

后来才知道,刘欢和那英认识几十年,他从不藏对那英的欣赏,也不吝对学员的“较真”。这种“同台”,不是导师对导师的“较劲”,而是两个懂音乐的人,用最舒服的方式把音乐本身推到了台前。

学员眼里的“刘欢老师”:不是“星爷”,是把你当“同行者”

第一季那英组的学员吉克隽逸,后来接受采访说:“我至今记得刘欢老师跟我说‘别怕犯错’。” 当时她要唱I Feel for You,又担心英文发音不准,又怕改编太大被骂,站在后台手心全是汗。

刘欢看出来了,没多说什么,带她去琴房坐下来。“你听,”他弹了几个和弦,“这首歌的灵魂不在词,在你唱的时候相不相信自己。发音可以练,但假的真不了。” 他唱了一遍,没有学员的紧张,也没有导师的“端着”,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分享喜欢的故事。

后来吉克隽逸在舞台上爆发了,唱到最后自己笑出了声,台下的观众跟着鼓掌。刘欢在导师席上,眼睛亮得像星星——那不是“导师看学员”的欣赏,更像是“同行者看到同行者找到方向”的欣慰。

还有第四季学员张磊,唱南山南一夜成名。后台采访里他说:“刘欢老师没教我怎么唱,只问我‘这首歌最戳你心的是哪一句’?我说‘如果所有土地连在一起,走到哪里都是家’,他说‘那就让这一句,慢下来,让观众听进去’。” 后来张磊在舞台上,果然把那句歌词唱得让人鼻子发酸,刘欢在台下跟着轻轻哼,眼角有笑意。

这样的“同台”,从来不是“大牌带新人”的俯视,而是刘欢把每个学员都当成“音乐的同行者”——他知道技巧可以练,但对音乐的那份“真心”,装不出来。

幕后的“刘欢”:比舞台更动人的,是他把音乐当“信仰”

很多人不知道,好声音录制时,刘欢是四个导师里最早到现场、最晚离开的。别的导师可能在休息室补妆,他却总坐在台下听学员彩排,手里拿着笔记本,上面记着哪个学员的高音气息不稳,哪个学员的编曲可以更简洁。

有次学员改编了一首老歌,加了太多电子元素,刘欢没直接说“不好”,而是把他叫到一边:“你想用现代感打动年轻人,对吗?但这首歌的根,是那种‘朴素的力量’。试试减掉一些配器,让他的声音‘露出来’?” 第二天,学员清唱了改编版,效果出奇的好,抱着刘欢哭了:“老师,您懂这首歌,也懂我。”

更让人意外的是,刘欢从不在节目里“卖惨”或“立人设”。当别的导师在讲自己选秀多辛苦,他却在聊“音乐给我带来的自由”;当别的导师在抢人时说“跟我我能让你红”,他只说“跟我,我们能一起把这首歌唱好”。这种“同台”,不是在镜头前表演“好导师”,而是把“对音乐负责”刻进了骨子里。

后来有工作人员说:“刘欢老师从不上综艺,但他说好声音不是综艺,是‘把好音乐送到耳朵里的地方’。” 所以他从不迟到,从不敷衍,甚至愿意为一个素人学员花三个小时改歌——这不是“作秀”,是他对音乐最笨拙也最真诚的尊重。

为何我们总记着刘欢的“同台”?因为他让音乐回归了“本身”

十年过去,好声音换了好几季导师,学员一批批来去,但只要想到刘欢,就会想起那些干净的瞬间:他认真听歌时的侧脸,点评时偶尔冒出的金句,甚至和杨坤斗嘴时“我才是原唱”的较真。

或许我们记着的,从来不只是刘欢这个人,而是他用“同台”告诉我们的道理:好的音乐不需要华丽的包装,需要的是“真诚”;好的导师不一定非要制造话题,需要的是“懂”;好的节目不一定要追求流量,需要的是“把音乐本身当主角”。

就像他在节目里说的:“唱歌不是比谁嗓子亮,是比谁能唱到人心里去。” 那些和刘欢“同台”的学员,或许后来没有都成为巨星,但他们一定记得,曾经有人告诉他们:音乐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同台”——不是短暂的共舞,而是一起走向音乐深处的陪伴。而现在,翻看十年前的视频,刘欢还在那里,笑着说:“下一个,请开始你的表演。”

而我们,依然在等,等下一个能和他“同台”,唱进心里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