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三岁的刘欢,躲在收音机后面跟着京剧咿呀学语时,谁能想到这个总把调子跑偏的小家伙,后来会成为华语乐坛的“活化石”?

1963年的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还飘着煤球炉的烟火气。3岁的刘欢刚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还在玩积木,他却总爱扒着家里的“红灯牌”收音机,耳朵贴在外壳上,像只警觉的小松鼠。收音机里正播着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穿林海跨雪岭气冲霄汉”还没唱完,小刘欢就跟着咿咿呀呀,调子跑得比胡同口的自行车轮还歪,可那股认真劲儿,连收音机里的人都要让位。

三岁的刘欢

那时候他妈妈李振静在中学教音乐,总看见儿子举着塑料玩具话筒,站在小板凳上自导自演。有次她下班回家,撞见小刘欢正对着镜子,学收音机里样板戏的腔调,小脸憋得通红,袖子还擦着鼻涕——原来刚才跟着唱太投入,连擦鼻涕都忘了。李振静又好笑又好气:“你这调子跑得,都能跑到太平洋对岸去!”小刘欢却一仰头,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唱的是‘刘版’!”把一家人都逗乐了。

邻居张奶奶还记得,胡同里只要小刘欢开始“表演”,大伙儿就会搬着小板凳出来听。他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把“革命航程”唱成了“revolution航程”,自己却不知道;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跑调跑到姥姥家,还非要加个尾音“咿——呀——”,逗得胡同里的大爷大妈直拍腿。可奇怪的是,再难的歌,小刘欢听两遍就能哼出调子,连收音机里插播的新闻稿,他都能用“啦”声跟着念,节奏分毫不差。

三岁的刘欢

幼儿园的王老师更头疼。有一次组织小朋友唱歌,别的小朋友都在扯着嗓子喊,唯独刘欢站在角落里,小嘴一张,居然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唱得分明清楚,就像给每个音符都找了家。王老师蹲下来摸他的头:“欢欢,你怎么唱得这么好听呀?”小刘欢歪着头,指了指旁边的小喇叭:“是它教我的。”——原来他把老师弹的钢琴曲,用收音机里学来的调子“翻译”了一遍,居然没跑调。

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玩具,小刘欢的“宝贝”就是那个掉了漆的收音机。每天早上五点,天还没亮,他就偷偷爬起来,把收音机旋钮拧到最小,藏在被窝里听。妈妈发现时,看见他蜷在被窝里,小手压着收音机,眼睛亮晶晶的,嘴里跟着唱北国之春,雪花似的睫毛上还挂着睫毛膏(其实是晚上哭鼻子的泪痕)。那一刻,李振静突然觉得,这孩子可能真的和音乐有缘分。

谁能想到呢?那个总在胡同里跑调、拿玩具话筒当宝的小男孩,30多年后会站在舞台上,用厚实的嗓子唱弯弯的月亮,唱好汉歌,唱得全场万人合唱;那个把京剧唱成“刘版”的调皮孩子,后来会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用一堂课讲透西方音乐史,让台下学生听得忘了下课。

有人问刘欢,你的歌声里总有种“烟火气”,是不是小时候胡同里的日子刻进了骨头里?他总笑着说:“因为3岁的我,就知道音乐得用真心唱——调子可以跑,可心不能歪。”

你看,原来最好的天赋,从来不是刻意雕琢,是3岁的那个午后,收音机里的咿呀声,和那个歪着脑袋、把鼻涕唱到袖子上的小不期而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