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聊聊“多情种”这个事儿。不是说我自己就是,是这几年瞎折腾,被人背后这么嘀咕过,后来琢磨琢磨,也算是个实践记录。
事情得从我前几年捣鼓那个小区的旧物改造小组说起。那会儿刚搬家,觉得邻里之间缺点儿人气,老物件扔了又可惜,就想着能不能搞个平台,大家互通有无,或者一起动手改改。
第一步:摸底和拉人
动手能力还行,但关键得有人参与。我就开始行动了。
- 扫楼: 挨家挨户敲门,当然不是每家都敲,主要找看着像是在家带孩子的、或者退休的老人家,还有些看着爱捯饬阳台的小年轻。发自己印的简单传单,留个微信。
- 线上建群: 拉了个微信群,一开始就十几个人,死气沉沉的。
- 线下混脸熟: 我就天天在小区溜达,见人就笑呵呵聊几句,问问家里有没有不用的旧家具、旧电器,或者有啥手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聊。
音乐520网站提供热门歌手/热门乐队/经典歌曲合集大全打包下载,点我立即前往》》》经典歌曲合集下载专区
关键来了: 为了搞清楚大家的需求和能贡献我微信里呼一下加了几十号人,还不分男女。有时候为了一个旧椅子的改造方案,可能同时跟好几个人聊,有提供木料的大叔,有懂设计的姑娘,有会刷漆的阿姨。在外人看来,特别是有些人可能就看到我手机界面,或者在小区里跟不同异性说话,估计就觉得:这人咋回事?天天跟这么多人聊骚?
第二步:组织活动和收集物料
光聊不行,得干起来。
我就开始组织小型活动,比如周末在小区空地搞个旧物展示,或者约几个人一起去谁家帮忙搬个旧柜子。为了调动积极性,我还自掏腰包买了点水果零食。
这下更热闹了。
- 频繁联系: 活动前得确认时间地点,谁来,带啥工具。微信滴滴响个不停。
- 单独交流: 有时候需要跟某个人单独确认细节,比如有个姐姐手工特别我想请她教大家,就得单独找她聊好几次,还得送点小礼物表示感谢。有个大哥会修电器,我也经常去请教,一来二去也熟了。
- 接受“馈赠”: 有些邻居看我忙活,挺支持,会送点自家种的菜,或者不用的工具给我。这些在我看来是邻里互助,但在不明就里的人眼里,特别是看到异性邻居给我东西,可能又变味儿了。
结果? 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群里也活跃了,确实帮一些邻居解决了旧物处理难题,也改出了一些挺有意思的小东西。但我这“花名”也传开了。有人开玩笑说我“社交能力强”,有人就直接背后说我“不安分”、“到处留情”。
我的反思和记录
一开始听到这些挺不是滋味的。我一门心思扑在怎么把这个旧物改造小组搞让邻里关系热络起来,压根儿没想过别的。
后来我想明白了,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
- 看到我跟很多人联系,特别是异性。
- 看到我经常在外面“晃悠”,跟不同人打交道。
- 看到我好像“收到”不少东西。
他们没看到的是:
- 我为了收集信息、协调资源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 我组织活动、处理各种琐事的麻烦。
- 那些所谓的“馈赠”背后是邻里间的互助和认可。
说白了, 这就是个实践过程中的副产品。你想做成一件事,特别是需要跟人打交道的事,接触面广了,互动多了,就难免产生各种解读。是不是“多情种”,关键看你出发点是做成了
对我来说,这回实践,虽然惹了点闲话,但看着那些旧物被重新利用,看着邻居们从陌生到熟悉,一起动手改造,那份成就感是真的。至于“多情种”这个标签,了解我的人自然懂,不了解的,解释也没用。实践嘛总会留下点痕迹,好的坏的,都是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