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北安监狱,一场被时光藏起的音乐与救赎?

在娱乐圈浮浮沉沉的这些年,刘欢的名字总跟“实力”“深情”“不食人间烟火”这些词绑在一起——我们熟悉他在春晚唱好汉歌,知道他是中国好声音的“刘欢导师”,却少有人留意,他曾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用音乐点亮过一群特殊听众的人生。那地方,是北安监狱。

北安监狱的“特殊音乐会”:当弯弯的月亮遇见铁窗泪

2011年的秋天,北安监狱的礼堂里坐着近千名服刑人员。他们穿着统一的囚服,低着头,空气里弥漫着压抑与沉默。直到舞台上的灯光亮起,一个男人抱着吉他坐定,指尖轻轻拨动弦,一句“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缓缓流出——是刘欢,也是弯弯的月亮的旋律,却从未像那一刻,让整个礼堂落针可闻。

北安监狱刘欢

这并非一场商业演出,甚至没有媒体曝光。那是刘欢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的“音乐教育进高墙”项目,主动申请参与的公益行动。北安监狱当时是黑龙江省的“规范化文明管理示范监狱”,尝试用艺术教育帮助服刑人员重塑认知,而刘欢的到来,成了这个计划最意外也最温暖的一环。

有服刑人员在后来的日记里写:“以前觉得音乐是外面的世界,离我们很远。可刘欢老师说,‘音符没有错,错的是把音符用到歪路上的人’。那天唱从头再来时,我看见前排有人在抹眼泪——不是难过,是觉得自己还有救。”

为什么是刘欢?他懂“音乐的治愈力”比谁都深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对“音乐与社会价值”的执着,远不止于舞台。早年在美国留学时,他就曾去社区给问题青少年教吉他,发现“当一个人专注弹奏时,眼神里的戾气会慢慢变成安定”。后来他唱千万次的问,唱相约一九九八,声音里总有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或许正源于他对“音乐能改变人”的坚信。

在北安监狱,他没唱那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而是挑了不少“有故事的老歌”。父亲的歌词写到“时光时光慢些吧”,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我和我的祖国响起时,有人跟着小声哼,肩膀不跟着轻轻晃——这些曾被忽略的情感,在音乐里被重新唤醒。演出结束后,刘欢没有急着离开,他走到服刑人员中间,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有人说他想学吉他出狱后给儿子弹,有人问“老师,我现在开始学还晚吗?”刘欢握着他的手说:“只要心正,什么时候都不晚。”

音乐不是“救赎”的全部,但它是最亮的那束光

北安监狱的这场演出,后来被收录在监狱内部的新生文化手册里。有人问刘欢,这样做值得吗?他说:“我没想过‘值得’,就觉得,音乐要是不能给需要的人带点什么,那它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确实,监狱里的改造,从来不是靠一场演出就能完成的。但刘欢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死水,让那些快要被生活磨去棱角的人,重新看见了“可能性”——原来一个唱遍大江南北的歌者,会认真听他们说话;原来他们以为早已被世界抛弃的灵魂,依然能被音乐温柔拥抱。

多年后,有媒体报道过北安监狱的一位服刑人员。他因诈骗入狱,在狱中学会了吉他,后来减刑出狱,开了家琴行教孩子弹琴。记者问他“动力是什么”,他指着墙上刘欢当年在监狱拍的照片说:“是他让我相信,就算犯了错,也能把人生唱成不一样的歌。”

或许我们不该把“刘欢”和“北安监狱”放在一起想——一个站在聚光灯顶的艺术家,一个关着铁窗的地方。但正是这场被时光藏起的相遇,让我们看到了娱乐圈里最珍贵的东西:名气会褪色,作品会过时,但一个艺人对社会的赤诚,对人的善意,永远能穿透时间,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下一次再听刘欢唱歌,或许你会想起,那个在北安监狱礼堂里,抱着吉他认真说“音乐没有门槛”的男人——他唱的不是歌,是“别怕,从头再来”的勇气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