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他们都说刘欢是“乐坛活化石”,但你可知这位歌坛常青树竟与一所高校的教授藏着半生音乐情缘?北京联合大学马勇杰教授和刘欢,名字看似隔着娱乐圈与象牙塔,却在音乐的长河里织出了怎样的交集?

排练室里的琴声与掌声: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双向奔赴”

北京联合大学马勇杰刘欢

初秋的北京联合大学校园里,艺术学院的排练室总飘出浑厚男声。推开虚掩的门,总能看见两道熟悉的身影:一位头发花白却眼神清亮的老人正弹着钢琴,旁侧站着众人熟知的“大哥”刘欢,跟着他的节奏轻声哼唱。这是马勇杰和刘欢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周三下午”——不为排练节目,只为给学生打磨作品。

“要说他们怎么认识的,得从2003年那届‘校园歌手大赛’说起。”北联大艺术学院的老教师至今记得,当时还是普通教师的马勇杰带着学生参赛,请来了刚从国外回来的刘欢做评委。“比赛结束,马老师拉着他问:‘你看我们这帮孩子,有没有搞头?’刘欢笑着说:‘搞头是挺有搞头,但得练!’第二天他就拎着乐谱来了,说‘我每周来教一次,你们缺什么我补什么’。”这一教,就是二十年。

北京联合大学马勇杰刘欢

“马老师是严父,刘欢大哥是引路人”

在学生们眼里,马勇杰和刘欢是“亦师亦友”的存在。马勇杰是科班出身的作曲家,教乐理时一笔一画抠细节,哪个和弦不对就让学生反复练,直到手指“长出记忆”;刘欢则更懂“接地气”,总说:“音乐不是摆给谁看的,是得往人心里去的。”

有次学生排练原创歌曲故乡,唱到副歌总找不到情感。马勇杰急得拍了桌子:“你们知不知道北方冬天的风是割脸的?唱‘那盏灯’时,得让听众闻到炕头的柴火味!”那天刘欢没说话,默默走到钢琴前,弹了一段陕北信天游的旋律,问:“你们听听,这里的风是不是多了一层沙哑?”学生瞬间红了眼眶——原来真正的音乐,是把心里的褶皱熨烫平了再给人看。

后来中国好声音请刘欢当导师,他特意把马勇杰推荐过去:“你们要选学员,先看看跟没跟马老师学过——跟他学过的人,心里都有‘根’。”节目里,他总对着镜头提:“当年我们学生比赛,弹错一个音,马老师能让他们从开头再来,就为这口‘较真’的气。”

从“歌手培养”到“音乐教育”:两位长者的“不务正业”

有人问马勇杰:“你都教授了,带什么明星学生?”他总是摆摆手:“刘欢哪是我的学生?我们是‘互相成就’。”他坦言,刘欢带来的不仅是行业视野,更是“让音乐回归教育”的初心:“以前我们教音乐,总盯着技术,刘欢说‘技术是船桨,情怀才是舵’,这话我记了半辈子。”

这些年,两人一起做了不少“新鲜事”:北联大开设“刘欢音乐工作坊”,请业内老音乐人给学生讲冷门曲种;他们带着学生走基层,采风山西民歌、云南花灯,把老调子改编成年轻人爱听的流行曲;疫情期间,马勇杰躺在床上编曲,刘欢在客厅里吼着录人声,愣是把一首逆风的方向做成了抗疫公益歌曲,没要一分钱报酬。

“有人说我们‘不务正业’,但音乐教育哪能只关在教室里?”马勇杰看着手机里学生和刘欢在田间地头唱歌的视频,眼里亮着光,“刘欢常说,‘我这嗓子迟早唱不动了,但学生的嗓子能接着唱’。这大概就是咱们当老师的,最该传承的东西吧。”

结语:乐坛的“常青树”与讲台的“老园丁”

如今,刘欢依然活跃在舞台,马勇杰也坚守在教学一线。有人问他们:“这么拼图什么?”刘欢笑着说:“图年轻孩子们少走弯路。”马勇杰接话:“图几十年后,有人哼着我们写的歌,说‘这是我北联大的日子’。”

原来真正的艺术,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就像北京联合大学校园里的那排白杨树,刘欢是枝头迎风歌唱的鸟,马勇杰是扎根土壤的根,他们一个往云端里长,一个往泥土里深,共同撑起了一片让音乐自由生长的天。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不妨想想——在这首歌背后,或许正有一位老人,在排练室的角落里,为他按下钢琴的第一个和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