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我们哼了20年的劈山救母,刘欢真的是原唱吗?

小时候守在电视前等宝莲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总让我攥紧拳头。尤其那句“娘啊儿想您日夜不忘”,刘欢浑厚又带着撕裂感的声音一出来,眼泪总会不自觉地掉。可这些年突然有人说:刘欢不是劈山救母的原唱?难道我们唱了这么多年,连最基本的“第一个唱的人”都搞错了?

先说结论:刘欢是2003年版电视剧宝莲灯中劈山救母插曲的原唱。但如果说“这首歌最早是谁唱的”,就得往前扒扒——毕竟,劈山救母的故事太老,老到民间传唱了几百年,早就没有明确的“第一个唱的人”了。

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宝莲灯火了,插曲里却没有劈山救母。直到2003年,张纪中监制的电视剧宝莲灯开播,剧情里多了更多沉香与母亲的情感纠葛,导演觉得需要一首能戳中人心、又带有神话色彩的曲子,就找到了刘欢。

劈山救母原唱刘欢

为什么选他?刘欢当时在音乐圈的地位太特殊了。1990年少年壮志不言愁一唱成名,后来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次的问,把通俗唱法里的叙事感和爆发力做到了极致。他唱劈山救母时,根本没有“偶像包袱”,声音里带着沉香的倔——不是单纯的悲,是“我一定要劈开华山,救出娘”的狠劲儿;唱到“娘啊您抬头看看天”时,又突然软下来,像孩子抱着母亲哭,嗓子眼里全是压抑了十年的委屈。这种“刚柔并济”的劲儿,恰恰是这首歌的灵魂。

你可能没发现,刘欢的版本里藏着无数细节。前奏一起,埙声呜咽,像华山的风在哭;第二段主歌后突然停两秒,气息一顿,再唱“哪怕山高水又深”时,声音像从喉咙里挤出来,像沉香劈山时手磨出血的裂痕;最后重复“娘啊儿想您”时,他没飙高音,反而把音压低,带着一丝沙哑,倒比呐喊更让人心疼。后来无数人翻唱,要么学他的高音,要么学他的哭腔,却总模仿不来那种“用声音讲故事”的功底。

那为什么总有人说“刘欢不是原唱”?大概是混淆了“民间小调”和“影视原创”。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山西一带就有民间艺人唱劈山救母的段子,调子简单,词儿也更直白:“娘啊娘啊儿想你,华山底下把娘找”。但这些版本是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没有正式录音发行,严格来说不能算“歌曲原唱”。而我们今天熟知的劈山救母,旋律、歌词、编曲都是2003年为电视剧量身定做的,刘欢是第一个把它从“故事片段”变成“完整歌曲”的人。

更神奇的是,这首歌火了20年,刘欢从没靠它上综艺、捞流量。有次采访被问起,他笑着说:“劈山救母不是我一个人的歌,是所有听故事长大的孩子的歌。”是啊,我们记得它,不是因为刘欢的名气,而是因为它替我们说出了小时候那些说不出口的执着——想做的事,哪怕山崩地裂也要做;想见的人,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要见。

下次再听劈山救母,不用纠结“谁才是原唱”。就像华山不会因为有人多劈了一道裂缝就改变模样,好歌也不在乎谁第一个唱,只在乎它有没有在某一天,某个瞬间,像刘欢的声音一样,劈开我们心里那座“看不见的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