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稳’和魏大勋的‘疯’,为何演技派总能撕开流量标签的茧?”

在如今这个“颜值即正义”“流量为王”的娱乐圈,总有人问:演员究竟是拼脸蛋,还是拼演技?当刘欢从狂飙里温润又拧巴的“李响”走出,魏大勋用尘封十三载里偏执执着的“卫江”打破“综艺咖”标签时,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名字,却因为“演技”二字,被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一个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醇厚的后劲;一个像刚拆封的跳跳糖,猛地一下就在你脑海里炸开味道——他们的表演,究竟戳中了观众哪根神经?

刘欢的“稳”:不是不出手,一出手就是“人物感”的锚点

提到刘欢,很多人 first impression 可能是“主持人”或者“歌手”,但狂飙里的李响,硬是把他的演员身份焊死了。这个角色有多难演?表面上是安欣的“兄弟”,背地里却游走在高启强和警察集团的灰色地带,既有对正义的坚守,又有对“往上爬”的渴望,最后那句“我想把书念完”,成了多少人意难平的泪点。刘欢没怎么夸张的动作,全靠眼神和微表情:跟安欣对视时躲闪的躲闪,和高启强吃饭时强装镇定的嘴角抽动,直到最后在车上听到“文件没了”,那双眼睛里的光一点点熄灭,像被抽走了灵魂——没有声嘶力竭,却比哭喊更有分量。

刘欢魏大勋演技

有人说刘欢的表演“慢”,可你细想,生活里哪个人物是“咻咻”往前冲的?他演的从来不是“角色”,是“活生生的人”。就像他自己在采访里说的:“演员得把肉长在人物身上,而不是让观众记住你。”这种“稳”,不是平淡,是像老中医把脉,稳稳地找到角色的脉搏,然后让观众跟着这个节奏,走进人物的内心褶皱里。你看他在理想之城里的“苏明成”,也是一样,油腻、算计,却又透着一丝底层小人物的无奈,让人又恨又怜——这种“千人千面”的塑造力,不就是好演员的底色吗?

魏大勋的“疯”:从“综艺梗王”到“变态侦探”,他敢把“标签”撕碎了吃

如果说刘欢的演技是“温水煮青蛙”,那魏大勋就是“一记重锤砸进湖心”。谁能想到,那个在明星大侦探里“综艺感爆棚”的魏大勋,能演出让观众起鸡皮疙瘩的卫江?尘封十三载里,他从一个阳光青涩的刑警,变成多年后偏执、阴鸷的“陶大宇”,尤其是审讯室里对着嫌疑人笑的那场戏,嘴角咧开,眼睛却半点温度没有,后背的汗毛都跟着竖了起来。

有人说魏大勋是“转型”,可仔细琢磨,他哪是“转型”,是把过去被综艺遮盖的“演技棱角”磨出来了。你看他早年的相爱穿梭千年青春警事,虽然角色不出圈,但眼神里的戏早就有苗头:在关于唐医生的一切里演的肿瘤医生,专业冷静,面对病患时的温柔克制,完全不输科班出身;到了平凡之路,演的讨债公司职员“潘岩”,既有小人物的市侩,又有一身正气,连苏导都夸他“有灵气”。他最厉害的地方,是敢“颠覆”——观众还沉浸在他“搞笑男”的印象里,他就敢用“卫江”这种阴狠角色把观众的认知砸个窟窿,然后再拍拍手说:“你看,我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演技派的共同答案:不端着,不抢戏,让角色自己“长”出来

刘欢和魏大勋,一个像松,一个像竹,看似两种风格,却踩着演技派的同一个节奏:不“端着”演员的架子,把自己“揉碎了”喂给角色。刘欢说“演员得甘当绿叶”,魏大勋说“我愿意为角色磨半年”,这种对“角色本体”的尊重,才是现在最稀缺的。

你看现在的剧,多少演员还在“演自己”,刘欢却能让李响的“无奈”成为现实职场人的共鸣,魏大勋能让卫江的“偏执”让观众看到“执念”的可怕——他们从没想过“我要红”,只想着“这个角色该怎么活”。说白了,演技派的底气,从来不是靠人设堆出来的,是靠一个又一个角色踩出来的,是观众看着他们从“生”到“熟”,从“像”到“就是”的过程。

所以你说,刘欢的“稳”和魏大勋的“疯”,差的是演技风格吗?不差。差的是他们敢不敢跳出“舒适圈”,敢不敢把“演员”这两个字,刻进骨头里。现在娱乐圈不缺明星,缺的是能让观众看完剧,记得住的“角色”——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在演戏,谁是在“成为角色”,门儿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