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没有‘靠山’‘资本加持’,刘欢馨凭什么让观众记住每个角色?”

在流量裹挟的娱乐圈,新人演员似乎总在两条道上挣扎:要么靠“人设”博眼球,要么靠“资本”硬捧红。可偏偏有这样一个女孩,没砸过重宣,没炒过绯闻,却像一株默默生长的薄荷,靠着一股“轴”劲儿和扎实的表演,让观众记住了一张张鲜活的脸——她就是刘欢馨。

刘欢馨

从“陈芊芊”到“沈婉”:她最不缺的是“角色记忆点”

2020年,传闻中的陈芊芊横空出世,剧里那个“为了活命搞事业”的陈芊芊,凭借古灵精怪的圈粉无数,而刘欢馨也因为这个角色,被贴上了“可爱”“灵动”的标签。但你仔细看会发现,她从没被任何一个角色困住。

刘欢馨

去年热播的花间令里,她摇身一变成了“沈婉”——一个身负血海深仇却被迫隐忍的深闺小姐。剧里有一场戏,她被嫡母当众掌掴,没有嚎啕大哭,只是垂着眼,指尖死死掐进掌心,嘴角泛起的血丝和微微发颤的睫毛,把“恨”与“痛”揉碎了让观众看见。不少观众说:“看的时候只觉得心口堵,演得太真了,像被沈婉攥住了心脏。”

有人说她“戏路窄”,演的都是“古偶女主”,可演员的“窄”与“宽”,从来不该用类型定义,而该用角色厚度衡量。从在远方里敢爱敢恨的“霍童”,到星辰大海中倔强不服输的“简爱”,刘欢馨的角色似乎都带着一股“不认命”的劲儿——不是编剧给的,是她自己“抠”出来的。有次采访她曾说:“拿到剧本后,我会给角色写小传,她小时候经历了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哪怕镜头里不拍,我心里也要有数。只有这样,她站在镜头前才是‘活’的。”

没有“捷径”,她走的全是“笨办法”

在这个“快”字当道的行业,刘欢馨像个“慢吞吞”的老派演员。拍陈芊芊时,为了练好“踩高跷”的戏,她偷偷去片场找武行师傅请教,膝盖磨破了也不喊停;拍花间令时,她坚持用原声,为此提前半年开始练台词,把剧本翻得起毛边,连标点符号都背得滚瓜烂熟。

记得有次拍夜戏,她穿着厚重的古装在湖边站了五个小时,收工时脸色发白,助理让她坐会儿,她却摆摆手:“没事,这场戏的‘疲惫感’刚好能用在后面的戏里。”后来观众看到那场戏,评论里说“沈婉的眼神里有种熬干的疲惫,太戳心了”——哪是什么“天赋异禀”,不过是把“笨功夫”熬成了“真本事”。

比起“一夜爆红”,刘欢馨更信“厚积薄发”。她说:“演员这行,没有捷径可走。你偷的懒,观众都会在镜头前看出来;下的功夫,哪怕只有一帧画面,也会被看到。”如今回头看,她的每一步都踩得稳:不是“突然爆红”,而是从几十集的小配角演起,在一次次戏份里磨演技,让观众从“脸熟”到“心服”。

流量之外,她只想做个“好演员”

这几年,“流量焦虑”几乎成了年轻演员的通病,但刘欢馨却好像没被这件事困扰过。她的社交媒体没有频繁营业,热搜也少得可怜,每次出现,要么是分享新角色的片场vlog,要么是推荐自己看的书、学的技能。有人说她“不懂得抓流量”,她却笑:“流量是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的,永远是作品。”

去年有部小成本网剧播出前没人看好,刘欢馨在里面演一个出生在贫民窟的女孩,为了贴近角色,她特意去体验生活:跟着菜市场的大姐学砍价,去工地帮工人搬砖,晒得黝黑不说,还学会了用手背擦汗的“小动作”。剧播出后,那个“灰头土脸却眼神发亮”的角色成了观众心头好,有人说:“看完才懂,好演员真的能‘为角色变形’。”

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盯着“番位”“流量”,刘欢馨却守着演员的初心:“我不怕戏少,就怕角色不好。只要能碰到一个让我觉得‘非我不可’的角色,就算演十个镜头我也愿意。”或许正是这份“轴”,让她在浮躁的行业里活成了一股清流——不争不抢,却总能让观众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她,然后说:“哦,是她啊,演得真好。”

说到底,刘欢馨凭什么?凭的就是对角色的较真,对表演的敬畏,和那股“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只演好我的戏”的清醒。在这个速食时代,她用“笨办法”证明:演员的底气,从来不是来自外界的喧嚣,而是来自角色里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每一次用心。

或许,未来她不会成为“顶级流量”,但她一定会成为观众心里的“品质保证”——毕竟,能把每个角色都演进心里的演员,运气总不会太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