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刘欢到陈奕迅,好声音冠军为何总在他们手里“活”成了传奇?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时,没人能想到这档节目会成为一代人的音乐记忆。而当镜头扫过导师席,左边的刘欢抱着手,眼神里是“老乐迷”的挑剔;右边的陈奕迅还在适应普通话点评,偶尔冒出的港普反而让学员放松——没人想到,这两个看似“不对盘”的音乐人,会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各自手捧起一届冠军,把好声音的舞台变成了“造星工厂”的活教材。

刘欢的“冠军课”:不用技巧,只教“做人先做歌”

周深站在中国好声音2016的舞台上唱欢颜时,导师们都以为这是个“网红翻唱选手”。直到刘欢按下转身,才说出那句后来被反复提起的:“老天爷赏饭吃,但你得自己把碗端稳了。”

刘欢陈奕迅好声音冠军

刘欢带的冠军,从来不是“技巧型选手”。扎西平措在决赛夜唱阿妈,藏语吟诵混搭流行,台下有人觉得“太冒险”,刘欢却拍桌子叫好:“音乐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人记住你想说的东西!”他从不让学员练“炫技高音”,而是逼他们写日记:今天开心为什么?难过了又该怎么说?周深后来回忆,刘欢让他给大鱼写创作手记,改了七遍,“他说‘周深,你的嗓子不是武器,是你讲故事的声音’。”

这种“反套路”教学,让刘欢的冠军成了“耐听的传奇”。扎西平措没走偶像路线,现在还在做少数民族音乐推广;周深从“被质疑的网红”走到今天,每次采访都会提:“刘欢老师教会我,音乐的风骨,比流量更重要。”

陈奕迅的“魔力”:他让冠军学会“把脆弱唱成铠甲”

如果说刘欢是“严父”,陈奕迅就是那个会递糖的朋友。单依纯站在中国好声音2020的舞台上唱永不失联的爱时,紧张到手指发抖,陈奕迅直接放下话筒走过去,蹲下身说:“慢慢来,我第一次上台比你抖得厉害。”

陈奕迅带的冠军,总带着“人间烟火气”。单依纯唱给电影人的情书,他说:“不用追求完美,你哽咽的声音,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希林娜依·高唱全身倒数时,他没夸技巧,只说“你让这首歌有了‘少女的倔强’,这才是真正的‘传唱’。”

他的“冠军密码”,是让学员先学会“做自己”。李健采访时说过:“陈奕迅太懂年轻人了,他知道现在的孩子不是缺技巧,是缺‘敢唱真实的勇气’。”单依纯后来在综艺里说,总决赛前一天,陈奕迅带她在后台吃雪糕,“他说‘比赛就是比赛,你站上去把心里想的唱出来,比什么都强’。”现在看单依纯的直播,明明是大明星了,还是会对着镜头笑说:“陈奕迅老师教我的,唱歌要像聊天,舒服最重要。”

为什么是他们?两种“音乐哲学”,却成全了同一个冠军本质

很多人问:为什么刘欢和陈奕迅带的冠军,总能“活”得比其他人久?答案或许藏在他们的“反共识”里——刘欢不追“市场爆款”,他坚持“好歌会自己说话”;陈奕迅不捧“完美偶像”,他相信“瑕疵里才有生命力”。

刘欢的冠军,是“熬出来的传奇”。他从不在节目里炒“师徒情”,却会在学员发新专辑时,默默转发并写句“比上次更懂音乐了”;陈奕迅的冠军,是“暖出来的共鸣”。他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却会在学员压力大时,发句“记得吃晚饭啊,唱歌有力气”。

说到底,他们都懂:冠军从来不是“导师给的”,是导师帮学员找到了“自己”。刘欢帮周深放下“被贴标签”的焦虑,让空灵嗓音有了故事感;陈奕迅让单依纯接受“敏感是天赋”,把脆弱唱成了力量。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让他们的冠军不只在节目里闪耀,更能在乐坛长跑。

十年过去,好声音的舞台换了一批又一批选手,但刘欢和陈奕迅留下的“冠军课”还在被人提起:学音乐,先学做人;做歌手,先做“自己”。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导师,从不会让你成为第二个他,而是让你活成唯一的自己。而这,才是“冠军”该有的模样,对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