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90后刘欢阳凭什么在娱乐圈站稳脚跟?不炒绯闻、不玩流量套路,他凭真本事就能圈粉?

后台化妆间的灯光有点晃眼,刘欢阳对着镜子揉了揉眉心,手里的麦克风还带着刚从直播架子上卸下的余温。这是他今天第三场直播了,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中间除了吃饭,几乎没停过。有人劝他:“你这工作强度,跟流量明星有啥区别?该炒炒话题,涨粉快!”他笑着摇头:“粉丝不是靠炒来的,是靠处的。”

刘欢阳

从“北漂小透明”到“内容圈顶流”:他走的每一步都踩在“实在”上

十年前,刘欢阳揣着三千块钱从老家北京来,住过地下室,每天挤三个小时的地铁去剧组跑龙套。那时候的他,跟无数怀揣明星梦的年轻人一样,以为“红”靠的是运气和颜值。可试镜几十次,要么被说“气质不符”,要么被要求“垫高鼻梁”,他突然意识到:“原来娱乐圈不喜欢‘真实的我’。”

刘欢阳

转机出现在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朋友的餐厅拍了一段探店视频,没搞滤镜没写剧本,就真实记录自己“埋头干饭”的样子,没想到在B站火了。“那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留言全是‘看他吃饭太香了’‘这才是普通人该有的样子’。”刘欢阳说,“我突然懂了,原来大家厌透了那些‘完美人设’,就喜欢看‘不装’的。”

从此他不再执着于当演员,转做自媒体。别人拍视频靠剧本和团队,他偏要“单打独斗”:凌晨五点去菜市场买新鲜食材,自己洗菜、切菜、做饭,镜头对着他粗糙的手和围裙上的油渍;拍音乐片段,抱着吉他坐在大街上,不管有多少人路过,唱到跑调也不NG;甚至有一次,他蹲在路边帮陌生阿姨搬白菜,全程被拍进视频,标题是“当顶流明星放下身段,原来是这样”。

“有人说我‘low’,说我‘浪费流量’。”刘欢阳耸耸肩,“但你看那些夸我的粉丝,好多都说‘看你视频,感觉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这不是我想要的吗?”

不炒绯闻、不玩梗、不接烂本:他的“反套路”哲学

在娱乐圈,“流量至上”是潜规则。但刘欢阳像个“异类”:从不和女明星炒绯闻,拒绝“霸道总裁”“傻白甜”的标签,就连广告代言,也要先试用一个月,觉得不好用直接推掉。

去年,有资本找他合作,条件是“拍一段剧本夸张的恋爱剧情,炒CP涨粉”。他当场拒绝了:“粉丝信任我,是觉得我真实。为了流量骗他们,我心不安。”后来那家公司找了别的网红,剧本狗血到被网友群嘲,反观刘欢阳,因为坚持拍“日常生活小确幸”,粉丝反而越来越黏。

“前几天有个粉丝私信我,说‘看你直播里教做红烧肉,我学会了,现在每周都给家人做,他们说我进步很大’。”刘欢阳的眼睛亮起来,“这种反馈,比上热搜一万次都让我踏实。”

他甚至公开吐槽过自己的行业:“有些明星拍个戏,连自己的替身都不认识,光想着收粉丝礼物。可演戏是手艺,不是买卖。”这话一出,有人说他“情商低”,但更多人留言:“终于有人说真话了。”

35岁重新定义“成功”:流量是过眼云烟,内容才是立身之本

如今,刘欢阳拥有了千万粉丝,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出了本讲“如何做自己”的书。但面对这些成就,他却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成功了’,我只是比刚来北京时,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有人问他:“你现在也算顶流了,会不会有一天也变得跟别的明星一样?”他拿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口热水,笑着说:“你看我这保温杯,都用了五年了,还是得劲。人啊,别忘本就行。”

后台的门被推开,工作人员递来一份新剧本,是一部讲小人物坚持梦想的电影。刘欢阳翻了几页,眉头皱起来:“男主最后为了名利背叛朋友,这改不改?”工作人员说:“这是剧情需要啊。”他把剧本合上,还给对方:“那还是算了吧,我不演‘没骨气’的人。”

写在最后:娱乐圈不缺“明星”,缺“真人”

在这个靠人设和流量堆砌的时代,刘欢阳像一股清流。他不需要万人簇拥的红毯,只需要一个能和粉丝唠嗑的直播间;他不在意杂志封面的光鲜,只在意自己做的菜是不是“家常味”;他拒绝被“明星”的标签绑架,只想做个“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的普通人。

说到底,娱乐圈从来不缺完美的明星,缺的是能让人感受到“真实温度”的真人。刘欢阳凭什么能在娱乐圈站稳脚跟?或许答案就藏在那句简单的话里:“流量是暂时的,人心是长久的。”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能让我们记住的人,从来不是最闪耀的,而是最像“我们自己”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