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重头来",是把音乐人的"初心"重新擦亮,还是给浮躁的时代递了面镜子?

北京深秋的某个傍晚,刘欢工作室的窗台上,那盆养了十年的绿萝又抽出了新芽。他刚录完新歌的demo,摘下耳机时,指尖还停留在钢琴黑白键上某个位置——这个动作,和35年前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练琴时一模一样。

刘欢重头来

"很多人说我是'活化石',但我总觉得,音乐这事儿,哪有什么'老本'可吃?"刘欢的声音带着点刚唱完歌的微哑,却比20年前录好汉歌时更稳了。最近,他因为一档音乐综艺被推回大众视野,但真正让人记住的,不是导师台上的点评,而是他偷偷帮学员改旋律时,在稿纸上写的那行小字:"别想着'炸场',先问问这首歌'想说什么'。"

从"国民歌王"到"课堂老刘":那些年,他"藏"起来的音乐

刘欢重头来

1987年,24岁的刘欢站在央视春晚的侧台,手心全是汗。当时他刚拿到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谱子,旋律里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像极了那部便衣警察里年轻警察的眼神。没想到这首歌一播出,大街小巷的录音机里都在循环,连卖早豆浆的大妈都能哼两句"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那会儿火得有点懵,出门得戴墨镜,不然认不出来。"刘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但很快就不习惯了——大家只记得唱这首歌的刘欢,却没人关心这首歌到底讲什么。"

刘欢重头来

接下来的十年,他成了华语乐坛的"劳模"。弯弯的月亮里藏着乡愁,千万次的问裹着对命运的叩问,从头再来唱下岗工人的硬气。可就在事业巅峰期,他突然"不见了"。

2000年初,刘欢几乎淡出了所有综艺和晚会,转而扎进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有人说他"过气了",可北音的学生都知道,这位"老刘"课上有多较真:讲到民族音乐,他会带着全班去胡同里找老艺人录小调;说到流行音乐,逼着每个学生把和弦进行分析透,"旋律是给耳朵听的,但好的旋律,得经得起脑子的'解剖'"。

"有次学生作业里用了段特别'流行'的转调,他直接把谱子摔在桌上,'你这是在炫技巧,还是在讲故事?'"学生小周记得,刘欢说完又自己捡起谱子,用铅笔慢慢画了条线:"你看,这里只要加个半音,情绪就顺了——音乐不是砌积木,是让听话听音的人,跟你一起'走'。"

"重头来"不是"再出道",是把"老东西"煮出新味道

2023年,刘欢突然宣布要发新专辑,消息一出,整个音乐圈都炸了。有人说"刘欢终于要回归主流了",他却在新专辑发布会上摆了盆绿植:"我这不是'回归',是把以前攒着的'存货',慢慢煮一煮。"

这张专辑里没有"神曲",全是他用十几年时间攒下的"老故事":给敦煌写的那首飞天谣,谱子在他抽屉里躺了12年,"总觉得少点什么",直到去年去莫高窟看到壁画上飞天的飘带,才突然明白"缺的是那股'风'";还有首老北京的老规矩,是他跟着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学了三个月的京腔,连老太太遛弯时的吆喝声都写进了前奏。

"现在的音乐太快了,写歌恨不得10分钟出成品,做歌恨不得30天就能火起来。"刘欢在新歌慢慢来的MV里,特意选了个老式录音机,磁带转动的"沙沙"声盖过了编曲的华丽,"但好的酒,都得藏。好的歌,也一样。"

最近有综艺找他去当导师,他提了个条件:"别让我当什么'音综战神',我要当'问题发现者'——哪个学员在为'流量'写歌,哪个在为'真心'写歌,我一听就知道。"

时代在变,但好音乐的"根"从来没变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你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听刘欢的歌吗?"他反问:"你小时候听的歌,现在还会哼吗?"见记者点头,他又笑了:"你看,好的音乐,从来不是'时代的',是'人的'。"

这些年,总有人说他的歌"不够潮",可年轻人却在短视频里偷偷翻他的老歌:弯弯的月亮成了考研学生的"睡前BGM",好汉歌的副歌被做成"斗志昂扬"的短视频配乐,甚至连从头再来都出现在了年轻人谈职场话题的视频下。

"有个00后粉丝给我私信,说'刘老师,您的歌让我知道,慢一点也能走得稳'。"刘欢说着,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明信片,是去年一个学生毕业时送的,背面写着:"您教我的不是音乐,是'怎么把真心放进歌里'。"

暮色渐浓,窗外的路灯亮了起来。刘欢走到钢琴边,随手弹了段弯弯的月亮的前奏,嘴角带着笑:"你看,这旋律我弹了多少遍,每次弹,还是觉得——这歌啊,还得接着唱。"

因为对音乐来说,从来没有"重头来",只有"一直都在"。

(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