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提起刘欢,你真的知道他算不算“北京老炮儿”吗?

要说娱乐圈里“声如洪钟”的代表,刘欢绝对能排进前三。不管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还是弯弯的月亮里“岁月不许染白头”的温柔,他那把嗓子一响,多少人的DNA就跟着动了。可要问“刘欢哪里人”,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北京呀——毕竟他跟北京舞台绑了这么多年”。但要是真细究起来,这位“音乐教父”的根,可扎在天津卫的烟火气里呢。

刘欢那里人

天津人的“底色”:从胡同里的孩子到“音乐学霸”

1953年,刘欢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要说天津对他的影响,那可不是一句“家乡情怀”能带过的。天津这地方,自古就是码头文化,“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市井烟火重,人情味儿浓,练就了天津人“乐呵、实在、敢逗乐”的性子。刘欢小时候住的老房子,就在天津河西区的一片胡同里,邻里间没事儿哼几句评剧、相声,满大街都是“卫嘴子”特有的幽默劲儿。

刘欢那里人

可能你不知道,刘欢小时候可调皮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没少淘气”。但淘归淘,他打小对音乐就格外灵光。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歌咏比赛,他总被老师选作领唱,放学回家路上,嘴也不闲着,见着电线杆子就当麦克风,唱得摇头晃脑。后来进了天津中学,不仅加入了学校合唱团,还自学了吉他,那时候流行的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扒拉两遍就能弹唱。

要说天津人骨子里的“不服输”,在刘欢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恢复高考后,他一头扎进了备考大军,1977年考进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了“天之骄子”。可这小子心气高啊——学中文却爱上了唱歌,白天啃诗经楚辞,晚上抱着吉他写歌,愣是从“文科生”逆袭成了“音乐圈实力派”。1984年,他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成了多少音乐生梦寐以求的“学霸”。

从天津码头到北京舞台:他的歌声里藏着“码头文化”的韧劲

虽说后来刘欢在北京扎了根,成了家,在北京音乐学院当教授,在央视春晚唱了无数首金曲,可他身上那股“天津老码头”的劲儿,从来没丢过。

天津码头文化,讲究的是“实诚”——活儿要干得漂亮,话得说到明处。刘欢唱歌,从来不用花里胡哨的技巧,就是凭着一副好嗓子,把词里的情、曲里的韵,实实在在地砸进你心里。1990年,他唱好汉歌时,为了找“水浒传里那种豪迈劲儿”,专门找了天津几位老曲艺家聊天,学他们唱大鼓时的“气口”,学他们讲评书时的“抑扬顿挫”。所以你听他唱“大河向东流哇”,那声音里不是“飘”出来的,是从嗓子眼里“吼”出来的,像极了天津卫的汉子端着酒盅,一碗烈水下肚,豪情万丈。

再看他平时说话行事,更是天津人的“实在本分”。有回采访,记者问他“现在为什么少上综艺了”,他直接摆摆手:“岁数大了,折腾不动了。再说了,台上说些没用的,不如在家写写歌、教教学生实在。”还有一次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学员选了首千万次的问,他当场就哭了,不是装,是真的被歌里的情感戳中了。事后有人问他“是不是太感性了”,他挠挠头:“嗨,不瞒你说,一想到歌里那种求而不得的劲儿,我就想起小时候在胡同里,邻居大爷唱评剧掉眼泪的样子,天津人嘛,心软。”

除了“天津人”,他更是“用歌声讲中国故事”的刘欢

当然,说刘欢是“天津人”,不是要把他的标签框死——他首先是“音乐人”,更是用歌声把中国文化“唱响世界”的使者。他的歌里,既有天津码头的烟火气,也有北京胡同的烟火味,更有整个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弯弯的月亮里唱的“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是多少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从头再来里的“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又鼓舞了多少低谷中的人。

有人问:“刘欢这么成功,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天津根’反而限制了他?”他听了哈哈大笑:“限制?我觉着是福气!天津的实在、天津的热乎劲儿,让我唱歌的时候不敢半点儿虚的。对得起歌,对得起听歌的人,这是天津人教我的第一课。”

所以你看,刘欢到底哪里人?身份证上印着天津,血液里流着天津的实在,歌声里藏着天津的热乎,走到哪儿,都带着天津码头那股子“活得敞亮,唱得走心”的劲儿。下次再听他的歌,你或许能品出更多——不只是旋律,还有一座城市,一个时代,刻在一个音乐人骨子里的味道。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