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锦州人为何喊他"老刘"?一场20年的音乐之约,藏着多少城市与歌手的悄悄话?

锦州的冬天总来得早。10月末的街头,银杏叶铺了厚厚一层,卖烤地瓜的推车边围着几个裹紧棉袄的人,手机里不自觉就传来好汉歌的调子。"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正哼唱的是62岁的李桂芬,锦州纺织厂退休工人,她说这歌跟厂里的老棉布一样,听多少遍都熨帖。"当年在车间干活,广播里一放这个,浑身都有劲!"

没人比锦州人更懂,为什么刘欢这三个字,早就不只是个歌手的名字。

从"刘老师"到"老刘":锦州人心里,他是"半个自己人"

刘欢锦州

时间拨回1998年。刚转型的锦州广播电视台,经费紧张得连演播室的灯都快开不起,却咬牙花5万块请来了刚凭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的刘欢。"那时候谁不认识刘欢啊?"时任台编导的赵建国还记得,刘欢下了飞机没去酒店,直接奔了台里,说"别给我搞特殊,盒饭就行"。

演出在锦州体育馆,临时搭的舞台,音响效果一般,观众却挤得满满当当。"他一开口,全场静得能听见心跳。"赵建国说,刘欢唱了弯弯的月亮,唱到"弯弯的忧伤"时,台下有不少人抹眼泪。"散场后他在后台跟我说,'锦州人的实在,比北京的雾霾还让人印象深刻'。"

这不过是开始。2005年锦州世园会,刘欢免费站台;2008年汶川地震,他悄悄给锦州慈善汇款5万,还不让说;2019年锦州举办"刘欢作品音乐会",他特意加了场没门票的"百姓场",在露天广场唱了从头再来。"那天下小雨,很多人打伞听,雨伞连成一片花海。"家住广场附近的张大爷记得,刘欢唱到"心若在梦就在"时,整条街的老街坊都跟着喊。

锦州给了他什么?他又给锦州留下了什么?

很多人都好奇,刘欢这样的大腕,和锦州这个小城,咋就这么"黏糊"?

锦州文化学者王建军给出了答案:"锦州是辽沈战役的转折点,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刘欢的歌,写的也都是普通人的倔强——这俩'一根筋'碰到一块儿,不奇怪。"

比如好汉歌,1998年刘欢来锦州时就说:"我这歌里有股'闯关东'的劲儿,跟锦州人的性格像。"后来锦州搞"辽沈战役纪念馆"活动,他主动提出把这首歌改成主题曲,还特意加了句歌词:"锦州的星,比北斗还亮。"

还有从头再来。2000年锦州国企改革,数千工人下岗。刘欢在电视上看到消息,连夜给锦州总工会打电话:"我想唱首歌给工人兄弟们。"两个月后,他真的来到了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中心,跟大家一起包饺子、学钉扣子,最后在操场上唱了从头再来。"他说'从头再来不是口号,是锦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日子'。"当时的下岗工人刘敏,现在开了家家政公司,手机屏保还是当年和刘欢的合影。"他不是来'演'的,是来'过日子'的。"

20年过去了,锦州人还在等一个"约定"

去年冬天,刘欢在采访里说:"我欠锦州一场雪中演出。"锦州人听了,都当真了。

64岁的退休教师周淑兰,至今保存着1998年的演唱会门票,票面上的"刘欢"两个字已经模糊,但她记得很清楚:"那天雪下得好大,他从车上下来时,头发上全是雪,笑着说'锦州的雪,比北京的甜'。"

锦州文化馆最近在搞"我与刘欢的故事"征集,收到了300多份投稿。有中学生说:"我妈听刘欢的歌怀的孕,现在我学唱歌,她总说'要学刘欢的认真'";有外卖员说:"送餐路过广场,经常看到老大爷用收音机听弯弯的月亮,说那是他们这代人的'青春BGM'"。

有人说,刘欢和锦州的缘分,是一场"双向奔赴"。锦州给了他最朴实的土壤——车间里的掌声、广场上的雨伞、下岗工人递来的热茶;而刘欢,用一首首歌,把这座城的刻进了全国人的心里。

前几天,锦州的老街上新开了一家"刘欢主题咖啡馆",老板是个00后小伙,他说:"我没见过刘欢,但我爸说,他的歌让我们知道,英雄不是只会飞天遁地,是像锦州这样,在风雪里也能把日子唱成歌。"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艺术家,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星",而是像锦州的雪一样,落在每个人心里,慢慢融成温暖的水。而我们,还在等那个约定——等一场雪中的演出,等老刘再喊一声:"锦州,我回来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