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除了好声音导师席上的醇厚嗓音,刘欢的铁板烧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烟火气?

凌晨一点,北京东三环某公寓楼的厨房里,传来了铁板与食材碰撞的滋滋声。昏黄的灯光下,系着围裙的男人正握着铲子,手腕灵活地颠着锅,锅里是刚下锅的澳洲和牛,边缘泛着焦糖色的脆壳,油脂顺着纹路渗出,混着蒜香、黑椒香飘得满屋都是。

刘欢铁板烧

"火候再调小点,边缘有点糊了。"站在旁边的朋友提醒道。男人抬头,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揉碎的星光——是刘欢。

很多人认识刘欢,是 through好声音里那个戴帽子、讲段子、把"别急,听我给你分析分析"挂在嘴边的导师;是春晚舞台上唱千万次的问时眼里有光的歌手;是讲课时引经据典、从乐理到历史信手拈来的大学教授。但很少有人知道,私下里的他,有个长达二十多年的隐藏身份:铁板烧"发烧友"。

刘欢铁板烧

从"厨房小白"到"铁板大神",不过是把热爱熬成了习惯

刘欢的铁板烧情结,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刚留学回国,住在筒子楼里,厨房小得转身都困难,他却总琢磨着给朋友搞点"硬菜"。有次在音像店碰到个开日料店的朋友,对方看他闲着,半开玩笑说:"你要是真喜欢研究吃的,来我这儿试试铁板烧呗,现学现卖。"

没想到这一试,就"陷"进去了。起初连火候都掌握不好,不是把牛排煎老了,就是酱料调得咸淡不均。有次请朋友来家吃,结果铁板烟太大,触发烟雾报警器,消防车都来了,尴尬得他直挠头。但刘欢从不认输,买来厚厚的食谱,从食材的挑选、腌制的配比,到铁板的温度曲线、酱汁的熬煮时间,一点点记笔记、做实验。

"你以为他只会唱歌?那你就小看这位'老北京'了。"曾和他合作过多年的音响师老杨笑着说,"以前他录音间隙不闲着,总往厨房钻,跟我们聊得最多的不是哪首歌的高音怎么上,而是'今天刚学的铁板烧,应该先放黄油还是橄榄油?'时间长了,我们组里的音响师,个个都成了半个'美食顾问'。"

慢慢的,厨房成了他的"第二工作室"。压力大的时候,他会躲进厨房,听着铁板的滋滋声、看着食材在高温下变色,心里就跟着静下来。有次拍完好声音深夜回京,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却还是进了厨房,给女儿弄了份铁板鱿鱼。女儿啃着鱿鱼,突然说:"爸爸,你唱歌的时候很厉害,做铁板烧的时候也很厉害呀。"他听了,心里比拿了歌坛大奖还暖。

铁板上的"音乐课":生活本该有滋有味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做事有股"轴"劲儿。做铁板烧也一样,选食材必须是亲自挑的。牛肉要找油花分布均匀的和牛,海鲜必须是当天清晨从市场捞活的,连蔬菜都要选带着露水的本地菜。"食材是根,根不好,再好的调料也救不回来。"他常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像舞台上唱歌时一样认真。

有次朋友过生日,说要吃他做的铁板烧。他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跑了三家市场才买到满意的牛排,还根据朋友的口味,新研发了一款梅子酱。那天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他一边颠着锅,一边跟朋友聊天:"你看这牛肉,纹路要像流星雨一样散开,煎出来才嫩;酱汁要熬到冒大泡,再转小火收汁,这样才又亮又挂......"

"你这不教我做菜呢,你这是在教我写歌啊!"朋友开玩笑。

刘乐了:"是差不多,音乐讲究节奏和层次,铁板烧讲究火候和搭配,都是得用心的事儿。你看这菜,刚上桌要趁热吃,就像唱歌,情绪到了就得唱出来,凉了就没那味儿了。"

那一刻,他站在铁板前,围裙上沾着油渍,手里的铲子像指挥棒,在铁板上"挥洒自如"。朋友们的笑声、碰杯声、铁板的滋滋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馨的歌。也许对他来说,生活的旋律,从来不只在舞台上,也在这烟火缭绕的厨房里。

为什么是铁板烧?因为他懂"沸腾"的浪漫

有人问刘欢:"那么多烹饪方式,为什么偏偏喜欢铁板烧?"

他想了想,说:"因为铁板烧是'活在当下'的艺术。食材从下锅到出锅,不过几分钟,你得盯着、盼着、拿着铲子跟着它的节奏走,就像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每一步。"

是啊,他唱了一辈子的歌,不也是在"当下"里找共鸣吗?舞台上的一句高音,需要前面无数气息的铺垫;铁板上的一块牛排,需要前面无数火候的打磨。都是一样的道理,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不简单了。

如今,刘欢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自己铁板烧的事,总说"那只是业余爱好"。但熟悉他的都知道,那不只是爱好,是他对抗生活喧嚣的方式,是他把热爱过成诗的证明。就像他铁板烧里的菜,看似家常,却藏着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温度。

下次再在屏幕上看到刘欢,或许你也会想:那个在舞台上用歌声打动我们的男人,此刻正在厨房里,用铁板烧,为自己和爱的人,煎一份滚烫的人间烟火吧?毕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唱起歌来,怎么会不打动人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