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真的“消失”了吗?两年没发歌的他,其实把音乐活成了另一种模样

说起来,刘欢上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还是2022年为电影夺冠唱的生命之路。那时候很多人没留意:这位华语乐坛的“活化石”,已经悄悄“退”出了歌坛——至少是传统意义上的歌坛。这两年,新歌几乎没发,演唱会也停了,连社交媒体都只在教师节、生日时偶尔露个脸。

可奇怪的是,没人觉得他“过时了”。反而很多人琢磨:刘欢这是怎么了?真金白银退圈不玩了?还是说,他的“退出”其实藏着更深的门道?

一、他退的,是“歌坛”,不是“音乐”

刘欢退出歌坛两年了

咱得先搞明白一件事:刘欢退的,到底是哪个“坛”?

想当年,他是怎么火起来的?1987年,北京高校英语歌唱比赛,他唱着一首游子吟拿了冠军,嗓子里那股子浑厚又开阔的劲儿,直接把评委和听众都惊了。那时候的“歌坛”,还是磁带和唱片的时代,歌手靠一张专辑火遍全国,他是北京纽约里的国际范儿,是少年壮志不言愁里的热血,更是弯弯的月亮里带着烟火气的温柔。

后来呢?CD时代、数字音乐时代、短视频时代…歌坛的玩法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刘欢的歌,好像从来不会“过时”。你说好汉歌土?可20年过去,KTV里点这首歌的人比新歌还多;从头再来是公益歌,可多少企业年会还在放;凤凰于飞被无数人翻唱,却始终没人能唱出他那种“岁月沉淀感”。

这两年他没发新歌,但真的没“碰”音乐吗?2023年,他担任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常驻导师,不抢风头,却总能在学员唱到卡壳时,用一句“这里气沉丹田,把故事讲出来”点醒人;去年他给纪录片紫禁城唱主题曲,嗓音还是那么稳,仿佛时间在他身上按了减速键。

更别说他干了三十多年的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带学生、做讲座,这几年反而更忙了。有次采访他说:“我现在觉得,把好苗子带出来,比我自己发十张专辑还有意义。”

这不就是答案吗?他退的,是那个靠发专辑、开巡演、上综艺刷热度的“歌坛”;他没退的,是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提携。

二、为什么突然“退”?答案藏在这三个字里

这两年总有人问:“刘欢是不是身体不行了?”“是不是觉得娱乐圈太浮躁,不玩了?”

其实啊,关于“退出”,他自己早就有过回应。2021年他在一次活动上说:“我想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庭,也想好好教学生。”

这三个字——“留给自己”,或许才是关键。

你想想,刘欢这大半辈子,哪有为自己活过?1980年代出道,90年代火遍亚洲,21世纪还活跃在各大综艺,我是歌手里撑着病体唱弯弯的月亮,硬是把一首老歌唱成了催泪弹。他曾说:“我这辈子可能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妻子常透露,年轻时他一年到头头回家不超过十次,女儿小时候甚至觉得爸爸“是个不回家的人”。

这两年,大家没见他发歌,却总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和女儿的互动——陪她练琴、教她做饭,甚至跟着她去听年轻人的演唱会。有次直播,镜头扫到他书房里摆满了书,不是乐谱,而是历史、哲学类的。他说:“以前总觉得要往前冲,现在才明白,停下来看看书,陪陪家人,音乐里的故事才更真实。”

身体当然也是原因。他早有股骨头坏死,2019年做手术休养时,医生说:“不能再高强度唱歌了。”可这两年,他的状态反而越来越好。有次演出后台,记者问他保养秘诀,他笑着说:“没啥秘诀,就是不和自己较劲,该休息时就休息。”

这哪是“退出”?分明是“回归”——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一个普通人对“音乐初心”的坚守。

三、没发歌,却比谁都“在场”

这两年,华语乐坛新人辈出,流量明星一张专辑动辄几千万播放,可你发现没?能让人记住的歌越来越少。反而是一些“老炮儿”,不发歌,却总能刷屏。

刘欢就是这样一个“特例”。

2023年,声生不息里的一次导师考核,他听一个学员唱千年等一回,直接指出:“你唱得太‘飘’了,千年等一回不是情歌,是老百姓对命运的呐喊,你得把‘气’沉下来。”那期节目播出后,无数网友说:“原来一首歌还能这么拆解,刘欢老师说的不是技巧,是人生。”

去年故宫博物院600周年,他策划了一场“古诗词音乐会”,带着学生们把将进酒琵琶行唱成摇滚、民谣。他说:“音乐不是摆件,得能走进人的心里。”那场演出没宣传,却靠着口碑传遍全网,有人说:“这才是我们该有的中国音乐。”

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很多年轻人翻唱他的老歌,下面总会有评论:“爷爷的歌,我小时候听,现在听依然有感动。”“原来我妈那时候追的星这么有实力!”

你看,真正的“在场”,从来不是靠发歌刷存在感,而是靠作品立得住,靠口碑传得开。刘欢这两年没发新歌,可他的歌还在传,他的理念还在影响人,甚至连年轻歌手都把他当成“定海神针”。

就像他常说的:“音乐是棵大树,歌手只是树上的果实。果子熟了会掉,可树根一直扎在土里。”

所以啊,刘欢真的“退出”了吗?或许他只是换了个地方,做那棵扎在土里的“树根”。有人听歌是为了时髦,而他唱歌,是为了让音乐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这两年,你没在歌坛看到他,可你会在音乐里,在讲台上,在那些真正需要“好声音”的地方,一直一直,看到他。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