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近况传曾病危?人到中年,他为何总被“谣言”和“回忆”包围?

前阵子刷微博,看到好些人在问“刘老师还好吗?”“不是说身体不太好?”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又传他“病危”了。评论区里,有人翻出十年前的旧闻说“早就听说他病重了”,有人拿出他近年发福的照片“看这状态,肯定不太好”,还有人信誓旦旦“内部消息,瞒不住了”……

可转眼翻到几天前的视频——他在某大学讲座上,穿着灰色休闲装,声音还是那么亮,说起音乐来眼睛有光,台下的学生录音录像,掌声能把屋顶掀翻。那一刻突然觉得:怎么大家对刘欢的“近况”,总有种奇怪的执念?

先说清楚:刘欢老师身体确实出过问题,但早不是“病危”那种夸张说法。2019年他发过长文,说自己因肥胖导致脂肪肝,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做了手术,从此告别舞台,“不能再站着唱歌了”。这话他亲口说的,坦诚得让人心疼——毕竟那个唱好汉歌“大河向东流”的男人,一站就是二十年,谁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告别站着”。

刘欢近况逝世

但“告别舞台”不等于“告别生活”。这些年他很少开演唱会了,可没闲着。在北音当教授,带学生备课,录节目时偶尔露个脸,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有穿透力。去年还有网友在商场偶遇他,推着购物车挑水果,照例微微发福,照例笑着跟人打招呼,哪有半点“病危”的样子?

可为什么总有人相信他“快不行了”?或许因为他太“符号化”了。

在八零后九零后的记忆里,他几乎是“华语乐坛天花板”般的存在。87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24岁的嗓子里像藏着烈火,能把人听得脊背发烫;90年唱弯弯的月亮,声音又温柔得像月光,把江南水乡的思念揉碎了唱进你心里;后来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他唱“大河向东哇”,连胡同里跳广场舞的大妈都会跟着吼;再后来北京欢迎你,“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打招呼,亲切又踏实。

但比起这些“高光时刻”,更让人忘不了的,是他活得“真”。

早年在春晚走红,有杂志让他包装“偶像人设”,他说“我这样就是人设,改不了”;后来生病发福,有人劝他减肥,他说“健康最重要,瘦成竹竿我还怎么跟学生说‘唱歌要气息稳’?”;这些年很少参加综艺,偶尔上了也是坐在沙发上聊音乐,聊古诗,聊怎么把虞美人唱出李后主的愁,聊为什么现在的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从不说场面话,只说自己心里想的。

这样的人,放在娱乐圈里像个“异类”。别人忙着立人设、炒流量,他却像个“老派匠人”,守着自己的小院子,种菜、养猫、教学生,偶尔拿出作品,惊艳一下时光。

所以当“刘欢病危”的谣言再起来时,其实挺让人难过的。难过的是,我们好像忘了:艺术家也是普通人,会老,会生病,会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永远“活在记忆里”。我们总说“喜欢刘欢”,可喜欢的究竟是那个唱千万次的问的歌手,还是他背后那个“不迎合、不勉强、活得通透”的刘欢?

或许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他真的“倒下了”,我们怀念的究竟是他的歌,还是那个“永远会为我们好歌的人”?

说到底,刘欢的近况好不好,我们不该靠“谣言”猜。他今年63岁,头发白了些,肚子还在,笑起来眼睛还是弯弯的,上个月还在直播间跟学生互动,说要“把老歌的新唱法教给你们”。这样的日子,哪里像“病危”?倒像是我们,舍不得那个唱着“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少年,舍不得那个把弯弯的月亮唱进我们心里的男人,所以才会被谣言刺痛——因为我们太怕失去那个用歌声陪我们长大的“老朋友”了。

下次再看到类似的传言,不妨先打个问号:他或许正在家跟女儿斗嘴,或许在书房里翻唐诗,或许在给学生改作业,唱着唱着,突然笑出声来——就像他这些年,一直过得那样,安稳、自在,有滋有味。

而我们能做的,除了祝福,或许该学着“放下”了。放下把他“锁”在回忆里的执念,让他好好做个普通老头,好好享受生活。毕竟,他给我们的歌,早已刻在时光里,不会老,也不会散。

你说,对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