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边城的缘分,除了歌声里藏着湘西烟雨,你还听过多少未公开的故事?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白塔下的渡船,是翠翠清亮的眸子,是傩送踩着月光唱出的情歌。而刘欢的歌声,是好汉歌里的雄浑苍茫,是弯弯的月亮里的温柔婉转——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名字,却在时光里悄悄打了照面,藏了段鲜为人知的音乐缘分。

刘欢边城

边城的“声音召唤”:刘欢为何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1994年,导演凌子风筹拍电影边城,找来刘欢创作主题曲。那时的刘欢,刚凭千万次的问火遍大江南北,却突然接下这部文艺片,连身边的朋友都问:“你放着能红的热门歌不唱,非要钻进湘西的老寨子?”

刘欢边城

其实早在大学时,刘欢就读过边城。“这本书像湘西的雾,读着读人就陷进去了。”他在后来的访谈里说,“翠翠的等待不是懦弱,是山里人骨子里的韧;傩送的走也不是绝情,是年轻人憋在心里的一团火——这些情绪,我觉得能用音乐装下。”

剧组给的剧本里,夹着湘西采风的笔记:三月三的赶场、阿妹唱的哭嫁歌、渡船吱呀呀的晃悠……刘欢揣着这些“声音碎片”跑到凤凰古城,在沱江边坐了三天。白天跟着老艄公学摇橹,听他们吼“高腔”;晚上住在吊脚楼,喝土家烧酒,听老人讲“边城传说”。有天半夜,他突然听见窗外传来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杨梅好吃树难栽……”调子简单得像溪水里的卵石,却又戳得人心疼——这就是他要的“边城味儿”。

“不敢唱得太满”:刘欢的“克制”才是对边城的尊重

主题曲初稿出来时,刘欢自己皱了眉。原曲的副歌部分调子拔得高,像要把湘西的天捅个窟窿,可他却想起沈从文写的:“天快亮时,雨小了,翠翠听到远处传来几声鸡叫,声音又清又远,像月光落在地上。”

“边城的故事是‘藏’的,不是‘喊’的。”他推倒重来,把副歌的旋律压得低低的,像傩送在月下拉二胡,声线里带着点沙哑,像湘西的风沙擦过喉咙。录音时,他特意让编曲加了把古筝,模仿渡船绳索摩擦木头的声音;间奏里混进了一段鸟鸣,是凤凰古城清晨的画眉——这些细节,都是他采风时用随身录音机“偷”回来的。

最绝的是那句“等你等到月儿圆”,他没唱得撕心裂肺,反而带着气声,像翠翠躲在竹帘后偷看心上人,又怕又欢喜。后来导演凌子风听哭了好几次:“刘欢这不是在唱,是在‘说’边城的故事啊。”

没“爆红”的爆款:为什么十年后还有人扒出这首歌?

电影上映时,主题曲没赶上好汉歌的盛况,连MV都没拍——刘欢当时忙着筹备个人演唱会,觉得“好作品不用炒,会自己走到懂的人耳朵里”。

没想到,这首歌真的像翠翠的等待,在时间里慢慢发酵。十年后,有网友在音乐论坛发帖:“有没有人记得刘欢唱的边城主题曲?现在听,比那些口水歌耐听一万倍。”底下回复翻了页:有人说“失恋时听这首歌,眼泪止不住”;有人说“去年去凤凰,在沱江边放的就是这个,像穿越进了书里”;甚至有湘西的年轻人留言:“我爷爷说,这才是我们寨子里的声音。”

去年,刘欢在歌手舞台上唱了弯弯的月亮,结束时有人问:“还会唱边城主题曲吗?”他笑着摆摆手:“那首歌,得等有月亮的晚上才能唱——我怕白天唱,会惊了书里的白塔。”

写在最后:娱乐圈不缺“爆款”,缺“守得住的作品”

现在的娱乐圈,每天都有新歌冒头,有的靠神曲洗脑,有的靠流量炒作,可像刘欢和边城这样的“慢作品”,却像湘西的老茶初泡,越品越有味。

刘欢说:“边城里的湘西,是我们心里的一块净土,我想让歌声守住那份干净。”或许这就是他和边城的缘分——他用音乐给文字插上了翅膀,让边城的渡船、翠翠的眸子、傩送的情歌,几十年后,依然能在我们的耳朵里“摇啊摇”。

所以啊,下次当你觉得“现在的歌都一个味儿”,不妨去听听刘欢的边城主题曲——那里面,藏着娱乐圈最缺的东西:对作品的敬畏,对岁月的耐心,对“美”的固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