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说刘欢在华语乐坛,早就“干死了”很多传说?

前几天刷到个网友评论:“现在的歌手翻唱刘欢的歌,感觉像小孩子在玩积木——刘欢那叫‘盖房子’。”底下跟着几百条附和,说“不是现在歌手不行,是刘欢当年把路走绝了”。

刘欢跟死了

这话听着刺耳,细想却让人憋不住笑——“干死了”这词,在年轻人嘴里早不是贬义,是“顶级碾压”的意思。那刘欢到底把谁“干死了”?是同年代的歌者,还是后来的选秀冠军?或者说,他“干死”的,其实是娱乐圈那些“虚张声势”的套路?

先说“舞台杀力”:他唱歌根本不用“演”

刘欢跟死了

90年代看演唱会,有个铁律:开场嘉宾要是跟刘欢挨着,基本容易“翻车”。有次在某晚会,他前头有个当红小生,唱到高音靠假声挤,表情管理到扭曲,观众刚鼓完掌,轮到他上台,张嘴就是好汉歌的“大河向东流”——那个声压,像突然开了高音炮,底下连手机壳都能震掉。

有人问他“高音怎么练的”,他摆摆手:“我没啥技巧,就是气长。”这当然是谦虚。行内人知道,他的“气长”是苦出来的。30岁那年录千万次的问,为练气息,每天去公园对着湖喊,喊到嗓子冒烟,喝口润喉茶接着来。后来嗓子出了点问题,医生让他少说话,他转头就写歌:“我闭嘴能忍,不写歌比死难受。”

刘欢跟死了

现在的歌手学他,学得是“飙高音”,却没学他的“真”。有次我是歌手上,他唱从头再来,唱到“心若在梦就在”时,眼眶红了——不是设计好的煽情,是他真想起当年下岗潮,那些扛起生活的人。这种“真”,现在的流量明星能学会吗?他们的“真”,往往是剧本里写的“努力”人设。

再说“作品寿命”:他的歌能传三代,不是靠“上热搜”

你爸妈车里可能还放弯弯的月亮,你手机里或许存着凤凰于飞,你将来给孩子当童谣听的,大概率是少年中国说。刘欢的歌,从来没刻意“蹭过热点”,却比任何爆款都活得久。

当年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主题曲千万次的问一响,多少跟着电视剧哭到凌晨的人,第二天一早就去买磁带。有人说“这首歌是时代的眼泪”,其实就是“时代的共鸣”——他想出国没门、想奋斗无路的憋屈,刘欢用嗓子替他们喊出来了。

后来他为水浒传写好汉歌,酒桌上随便哼了句“大河向东流”,作曲家马上说“就是这个味儿”!没半个月,这首歌就成了街边小店的BGM,连三岁小孩都会“嘿儿嘿哟”。现在的歌,热搜挂三天就没人记得,为啥?因为刘欢的歌里,装的是“人活着的心气儿”,不是流量密码。

最狠的是“行业规矩”:他用“实打实”,把“套路”逼到绝路

娱乐圈有句老话:“不怕同行强,就怕同行不讲理。”刘欢就是那个“不讲理”的——他从不炒作绯闻,不蹭综艺热度,甚至很少发微博,但只要他开口,整个行业都得洗耳恭听。

有次音乐节,主办方让他唱两首歌“暖场”,他直接拒绝:“我唱不了短的,要么唱整场,要么别唱。”后来主办方妥协,他从晚上八点唱到十一点,没休息,返场三次。底下观众说:“看刘欢唱歌,像过年吃大鱼大肉——饱,还特实在。”

现在呢?半个娱乐圈都在“演实力”:修音师比歌手忙,剧本比歌本厚,热搜比CD卖得好。刘欢站出来说:“现在的歌,听得我心累。”这话得罪人吗?或许。但他“干死”的,从来不是同行,是那些“拿观众当傻子”的套路。

说到底,刘欢被叫“干死了”,不是因为他“压了谁”,而是他让“音乐”两个字,回到了它该有的样子——不是秀场,不是工具,是拿来“传情达意”的。现在的歌手想跟他比?先问问自己:敢不敢十年不碰综艺?敢不敢不为流量写一首“媚俗”的歌?敢不敢像他一样,唱到60岁,嗓子还跟20岁时一样“有骨头”?

毕竟,能把“实力”活成“传说”,再用“传说”把“套路”“干死”的,华语乐坛,可能只有他一个。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