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歌手到声生不息,刘欢辉为什么总能让音乐综艺“活”起来?

在如今的音乐综艺市场,“同质化”几乎成了绕不开的标签——要么是导师转身时浮夸的嘶吼,要么是选手为卖苦情编造的故事,要么是后期剪辑硬塞的“冲突感”。可当我们回过头看歌手声生不息时光音乐会这些真正让人记住的作品,会发现它们背后藏着同一个名字:刘欢辉。

刘欢辉

作为湖南卫视曾经的“音乐综艺掌舵人”,他鲜少出现在镜头前,却几乎参与了中国音乐综艺近二十年来的关键变革。有人问他:“现在综艺都追求‘短平快’,你为什么总喜欢‘慢工出细活’?”他总笑着说:“音乐这东西,急不来。”可事实真的只是“不着急”这么简单吗?那些能让观众循环十年的舞台,背后藏着他对“内容价值”怎样偏执的坚持?

一、 他敢把“音乐性”当“铁律”,是因为见过太多“空心舞台”

刘欢辉

2005年,还在湖南卫视做导演的刘欢辉第一次尝试音乐类节目,当时选秀刚火起来,台里搞了个“想唱就唱”的海选,选手拿着伴奏随便吼,后期靠修音“造神”,最后播出去的节目,观众吐槽“听不出谁是谁”。

“那会儿我就想,音乐综艺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造星’,还是‘让好音乐被听见’?”刘欢辉后来在采访里提过这件事,他说自己跑遍了地下酒吧、音乐节,见过太多有实力的唱作人“没处去”,也见过太多流量明星“不会唱”。“做歌手的时候,我跟团队说:修音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是‘雪中送炭’。现场唱得不好,就是不行。”

于是,歌手成了第一个敢在直播里放“乐队现场”的节目——为了让观众听清鼓点、贝斯、键盘的细节,他们搬来了价值千万的录音棚设备;为了让舞台更“沉浸”,导演组花了三天三夜,对着每一句歌词设计灯光;甚至为了说服某位“流量艺人”接受live band,刘欢辉带着制作人亲自去沟通:“你不用怕出错,观众要的不是‘完美’,是‘真实’。”

后来声生不息在香港拍,他更较真——为了还原80年代粤语歌的“市井感”,他带着团队跑遍中环的老唱片店,淘来几十年前的黑胶当参考;为了请出隐退多年的乐坛前辈,他连续一个月泡茶聊天,讲“当年这首歌在香港的红利巴士上循环了多少遍”。有人说“没必要这么麻烦”,他却说:“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些歌背后的故事,但当他们看到八十岁的叶振棠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时眼里的光,就会明白——音乐不是‘音符的堆砌’,是‘时代的印记’。”

二、 他不捧“人设”,却总能挖出艺人的“第二层皮肤”

在刘欢辉的综艺里,很少有“人设崩塌”的剧情,反而常有“反差感”惊喜——比如韩雪在时光音乐会里唱Memory,平时精致的她为了角色特意放下身段,把沙哑的烟嗓和故事的破碎感唱得让人眼眶发热;比如声生不息里,马嘉祺第一次唱粤语歌时紧张到搓手,却被刘欢辉鼓励“唱你自己的理解,你有你的青春气息”。

这种“不设限”的挖掘,源于他对“艺人”的尊重。他曾说:“我从来不给艺人‘设框架’,我只告诉他们:在这里,你可以是你自己。观众最聪明的,他们能分清‘真唱戏’和‘装深情’。”

拍歌手第三季时,有位实力派歌手因为“紧张到失眠”想退赛,刘欢辉没劝她“要坚持”,而是递给她一杯热茶,说:“你听过凌晨四点的长沙吗?我陪你,我们一起把这个舞台‘磨’出来。”后来那位歌手不仅没退赛,还拿了当季冠军,她说:“刘导让我明白,综艺不是‘表演’,是‘分享’。”

而对流量艺人,他更“狠”——有位顶流拍MV时连歌词都记不全,刘欢辉直接把制作人“请”到现场:“你教他写歌,我教你做人。音乐容不得半点敷衍。”后来那位顶流主动闭关练歌,再回来时,连观众都说“他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三、 他做综艺不为“数据好看”,只求“十年后还有人想起”

这两年,行业里总在说“短平快”的综艺能快速出圈,但刘欢辉却带着团队“啃”起了时光音乐会这种“慢综艺”——没有激烈的赛制,没有热搜的炒作,就是几位歌手围坐在一起,聊创作、聊往事,唱一首老歌,再讲讲背后的故事。

有人问他:“这种没有‘爆点’的节目,能留住观众吗?”他指着节目播出后台的一条评论说:“你看这个观众说,‘我跟我妈一起看的,她跟着唱涛声依旧,我跟着唱后来,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以前的事’。综艺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让一家人有共同的记忆吗?”

确实,时光音乐会播出两年多,没上过几次热搜,但每期豆瓣评分都在8.5以上,观众说“终于能看到不为流量、只为音乐而生的节目了”。刘欢辉说:“我做综艺,从来不看‘实时播放量’,我看的是‘十年后,这些舞台会不会还有人翻出来听’。就像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三十年了,每次听还是觉得‘青春就在眼前’——好的内容,从来不怕‘慢’。”

写在最后:流量会过去,但“好内容”永远“活”着

现在的娱乐圈,总在追逐“热点”和“流量”,但刘欢辉却像一股“清流”,守着音乐综艺的初心。他说:“我劝年轻创作者别太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可能一时会被‘套路’吸引,但真正能留下的,永远是那些能让她们心跳加速、眼眶发热的‘真诚’。”

从歌手到声生不息再到时光音乐会,刘欢辉用二十年的坚持证明:真正的内容价值,从来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领观众看见更好的东西”。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音乐这东西,就像一坛老酒,酿得久,才够香。”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快餐时代”,他做的综艺总能“活”在心里——因为他的骨子里,藏着对内容的“敬畏”,和对观众的“真诚”。而这种“敬畏”和“真诚”,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缺的“魔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