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一句‘这声音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赵雷视频为何能让整个乐坛静下来?”

深夜刷手机时,常会撞进一些意外的角落。那天刷到赵雷的视频,背景是北方小城嘈杂的街角,他抱着把破木吉他,T恤洗得发白,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唱“和我住在双pipe街的姑娘,你们有着最原始的模样”。评论区翻着翻着,突然看到刘欢的转发——配文只有一句话:“他把日子过成了诗,音乐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根。”底下有人问:“刘老师也听赵雷?”短短几个小时,这条视频被翻了十万遍,无数人说:“好像第一次听懂民谣。”

刘欢评价赵雷视频

一、赵雷的“真”:从地下通道到街角的烟火气

赵雷从来不是娱乐圈里“标准”的明星。没有精致的舞台造型,没有华丽的编曲,连MV都像是随手拍的日常——他曾蹲在北京地下通道弹吉他,路过的人扔下硬币就匆匆离开;也曾半夜爬上天台,对着月亮唱成都,吉他弦声混着远处车流的嘈杂。

刘欢评价赵雷视频

可就是这个“土”得掉渣的歌手,写出的歌词却总能在心里挠一下。“玉林路的尽头,走到尽头走不进你心里”,多少人在异地的深夜里,听着这句鼻子发酸?“理想今年你几岁,你总是诱惑着年轻的朋友”,谁没在青春里为理想撞得头破血流?他的歌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直白的生活切片:早点铺的蒸汽、公交站的人群、夏天傍晚的风,还有那些说不出口的想念。

这次被刘欢评价的视频,拍摄于赵雷的老家河北。镜头里他蹲在自家院子的老槐树下,脚边趴着大黄狗,手里抱着那把跟了他十年的吉他,唱家乡时,声音有点抖,“离开六十年,家乡是否还依然?”唱到副歌,他抬头看了一眼树梢,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落在他脸上,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赵雷的歌,不是‘唱’的,是‘过’出来的。”

刘欢评价赵雷视频

二、刘欢的“懂”:老炮儿眼里,什么才是好音乐?

刘欢是什么身份?乐坛的“活化石”,唱弯弯的月亮出道,被多少人称为“会写诗的音乐人”。他见过太多的“星起星落”——从港台音乐的黄金年代,到流量时代的短视频神曲,什么样的好歌没听过?可偏偏是赵雷这样一个“非典型”歌手,让他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

有人说刘欢“有眼缘”,不如说他懂音乐的“根”。以前在采访里他就提过:“现在很多歌技巧满分,听着像练习曲,可就是记不住。为什么?因为没‘人’。音乐得有温度,得带着活人的气息。”这次评价赵雷的视频,他特意点出“从土里长出来”——“土”不是土气,是扎根大地。就像老树根,扎得越深,长出来的枝叶越有韧性。

刘欢懂音乐的“笨功夫”。赵雷写成都时,在成都的小酒馆里泡了半年,每天和酒保、客人聊天,把听到的故事写成歌词。刘欢年轻时写千万次的问,为了找到旋律里那种“寻而不得”的感觉,反复哼唱了几百遍,嗓子哑了也不肯停。他们都知道,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是靠日子“熬”出来的,是带着手上的茧、心里的疼,一点一滴磨出来的。

三、乐坛的“回响”:当“真”撞上“流量”,我们缺什么?

这些年,乐坛好像“热闹”得过头。短视频神曲换了一首又一首,有的靠魔性旋律上头,有的靠露骨歌词博眼球,可热度一过,谁还想得起?反倒是赵雷这样的歌手,没上过几次热搜,新专辑一拖再拖,但只要他发新歌,还是会有人蹲在播放器前,一句一句地听。

刘欢评价赵雷视频的那条动态下,有个高赞评论:“刘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这些被流量惯坏的人。”是啊,现在我们是不是太追求“速成”了?新人出道,先靠绯闻炒热度,再靠修音软件“完美”现场,最后靠资本捧上“顶流”。可歌呢?词呢?旋律呢?有多少歌,听完就忘,像一阵风刮过?

赵雷的视频为什么让整个乐坛“静下来”?因为它戳破了一个真相:不管是流量时代还是AI创作时代,人永远需要“有温度的音乐”。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会突然想念一碗妈妈煮的热汤面;听多了电子音效,会突然怀念一把木吉他拨弦时的“吱呀”声。音乐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是情感——是讲给你的故事,是藏在旋律里的呼吸和心跳。

有人问,赵雷的歌为什么越听越有味?我想起刘欢评价他时,眼里带的那种笑:“你听他唱,像不像邻家大哥坐在你身边,跟你聊今天的天气、明天的打算?”没有距离感,没有包装感,就像生活本身,粗糙,却真实。

刘欢说“音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根”,赵雷的歌,大概就是这样——扎在生活的泥土里,就算无人问津,也能悄悄长成大树。而我们这些听众,能在树下乘个凉,听听风,就够了。这大概就是好音乐最好的样子,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