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杨洪基的声音总让人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刘欢却说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第一次听杨洪基唱三国演义主题曲时,谁能想到这个唱“白发渔樵”的歌者,会成为刘欢口中“把歌唱当命”的人?在流量裹挟着娱乐圈狂飙突进的这些年,两位“老嗓门”的故事,比任何偶像剧情都更耐人寻味。

刘欢评价杨洪基

一、从滚滚长江东逝水到好汉歌,他们本是“江湖同路人”

杨洪基的声音,自带“沉甸甸的岁月感”。1994年三国演义开播,他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开口,多少观众以为屏幕里走出了真正的“历史旁观者”。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唱出“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苍凉,他在录音棚里反复琢磨了整整三天——不是技巧,是觉得“每一句都得对得起那些在历史里活过的人”。

刘欢评价杨洪基

刘欢的声音,则是另一种“辽阔”。从好汉歌的“大河向东流”到千万次的问的“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他用嘶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在90年代就撑起了华语音乐的“半壁江山”。有意思的是,两位歌坛巨匠,竟在2008年同一首歌的舞台上有过一次“隔空对话”。那天杨洪基唱青藏高原,台下刘欢轻声跟唱,结束后两人后台碰面,刘欢握着他的手说:“杨老师,您这嗓子,是把‘根’扎进土里了。”

二、刘欢评价杨洪基,从不说“客气话”?

真正让刘欢对杨洪基“刮目相看”的,是2015年一次公益演出。当时杨洪基刚做完手术,医生叮嘱他必须静养,但他硬是瞒着主办方带病上台。那天他唱夕阳红,唱到“最美不过夕阳红”时,声音略带颤抖,却比任何一次都饱含温度。演出结束后,刘欢在后台见了他第一句话就是:“您这不是拼命吗?艺术比命还重要?”

杨洪基的回答很实在:“拼什么命?就是想让歌里有‘人’。”这话后来被刘欢在一次访谈里多次提起,他说:“现在很多人唱歌,技巧堆得比山高,可听完脑子里空空荡荡。杨老师不一样,他唱的是‘一辈子攒出来的东西’。”在刘欢眼里,杨洪基的“真”不在于嗓音多完美,而在于“对音乐的态度——不赶潮流,不赚快钱,就想着把一首歌唱明白,把观众的心唱暖。”

三、为什么说他们的“慢”,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现在的娱乐圈,热搜更比作品快,新人换季比衣服还勤。可刘欢和杨洪基,却像两个“逆行者”。杨洪基70多岁还坚持每周去声乐课,不是为了登台,是“怕自己退步,对不起听歌的人”;刘欢这些年几乎不上综艺,宁可花时间打磨一张专辑,也不愿接“用声音换曝光”的活儿。

有次采访被问“会不会担心被年轻人遗忘”,杨洪基笑着说:“我可不是为了让人记住才唱歌的。就像老槐树,只管把根扎深,自然会有人来乘凉。”这话传到刘欢耳朵里,他点头道:“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取悦谁,只为对得起自己心里的那杆秤。”

四、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他们教会我们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老艺术家”是个遥远的标签。但仔细想想:为什么杨洪基唱滚滚长江东逝水30年仍有人反复循环?为什么刘欢的好汉歌至今KTV必点?因为他们唱的从来不是“技巧”,而是“人性”。杨洪基唱的是岁月沉淀的通透,刘欢唱的是不认命的倔强,这些是流量堆不出来的东西。

就像刘欢在声生不息里说的:“好音乐不怕慢,怕的是丢了‘心’。”这大概也是他对杨洪基最欣赏的地方——在这个“快就是一切”的时代,他们用一辈子的“慢”,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和时间赛跑,而不是和流量较劲。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杨洪基的声音,不妨多停留一会儿——那不是“怀旧”,是在听一个时代对艺术的虔诚。而刘欢对他的评价,也从来不是“圈内客套”,是两个“匠人”之间,隔着岁月的击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