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乐坛没人敢称“老师”前不加“大师”——他是好汉歌里一声吼穿二十年的大河向东流,是千万次的问里撕心裂肺却依旧稳如磐音的传奇。可这样一个站在华语乐坛金字塔尖的人,却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常石磊时,带着近乎“叹服”的语气:“论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细节把控,我比不过这小子。”
“这小子”是谁?常石磊——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陌生,甚至会问:“是那个给张靓颖写画心的?还是给林忆莲做专辑的?”其实都是,但又不止。他是歌手,是创作者,是制作人,更是那个躲在幕后的“音乐魔法师”,把别人的歌雕成艺术品,也把自己的小世界谱成诗。
2008年,奥运会让两个人“撞”出了火花
很多人知道常石磊,是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刘欢是主题曲我和你的演唱者,而常石磊,是这首歌的和声编写、制作,以及现场全程的键盘伴奏。你能想象吗?一场全球瞩目的开幕式,数亿人盯着屏幕,刘欢的歌声里,藏着常石磊设计的每一个气口、每一个转音,甚至呼吸的频率。
后来刘欢在采访里说:“那天我在台上唱,耳朵里全是他的和声,突然觉得——这个人比自己想的更厉害。他能把最简单的旋律,编出让你起鸡皮疙瘩的层次。”有人问过刘欢:“选常石磊做和声,是怕自己唱不稳吗?”他笑了:“他是‘压舱石’。有他在,你随便唱,因为他知道你想往哪儿走。”
张靓颖的画心,凭什么火遍亚洲?
2008年,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横空出世,张靓颖凭借这首歌拿遍当年最佳影视歌曲奖。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作曲,是常石磊。
当时制作团队找了很多作曲家,都觉得缺了点“魂”。直到常石磊抱着琴弹出一个旋律,所有人愣住了——没有复杂的和弦,没有华丽的编曲,就是简单的钢琴伴奏加上张靓颖空灵的嗓音,却把“画皮”里那种爱而不得的缠绵与绝望,唱进了人心里。
后来张靓颖在采访里说:“石磊写歌时,会反复问你‘这里你疼不疼’‘那句歌词你咬不咬字’。他对音乐的‘抠’,到了变态的程度。但正是这种‘变态’,让歌有了生命。”而刘欢听完画心后,评价就八个字:“以柔克刚,余味无穷。”
林忆莲的“盖亚”,为什么敢玩“实验”?
2012年,林忆莲推出专辑盖亚,这张充满实验精神的作品横扫台湾金曲奖,拿下包括最佳专辑在内的六项大奖。而专辑的制作人,正是常石磊。
当时很多人质疑:“林忆莲是想‘作死’吗?这么多电子音效、环境采样,听众听得懂吗?”刘欢却力挺:“常石磊懂她。他敢把工业噪音、雨声、心跳声编进歌里,是因为他知道林忆莲的声音,能扛住这些‘不和谐’。”
比如专辑里的无泪说,前奏是玻璃碎裂声,中间夹杂着电子合成器的“滋滋”声,林忆莲的嗓音像裹着一层薄纱,唱着“爱过恨过,也不过如此”。刘欢说:“这种歌,换十个制作人,十个不敢碰。但常石磊敢,因为他知道‘不完美’比‘完美’更有力量。”
刘欢的“叹服”,不是“前辈对后辈”的客气
刘欢在圈里以“严苛”著称,很少有歌手能让他夸赞。但对常石磊,他从不掩饰欣赏:“有人说他‘怪’——写歌非要自己先唱Demo,制作时非要盯着歌手咬字咬到毫厘。但我想说,这才是‘真’。音乐现在太‘油’了,而常石磊,是一块‘原木’,你得慢慢打磨,才能看出纹理。”
有次综艺节目里,常石磊即兴改编了一首往事随风,把爵士、R&B甚至京剧念白融在一起。刘欢在台下听得眼睛发亮,结束后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小子,是不是偷偷藏了多少东西?每次听你歌,都有新发现。”
常石磊怎么回应?他总是低下头笑:“我没别的,就是喜欢琢磨。一个音,多弹半秒少弹半秒,味道就变了;一句词,早半拍晚半拍,情绪就不对了。刘欢老师教过我,‘音乐是呼吸’,而我想让它‘活’起来。”
这个“藏起来”的音乐人,为什么值得更多人知道?
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靠“人设”吃饭,靠流量营销。但常石磊不一样——他给王力宏写唯一,给李玟写月光爱人,给周笔畅写最美的期待,自己发的专辑却销量平平;他作为嘉宾上歌手,从不抢风头,总是坐在键盘前,默默用和声托起别人的光芒。
可刘欢说:“真正的好音乐,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常石磊的姐姐,二十年前听觉得是童谣,二十年后听,才懂那是‘回不去的纯真’。这就是他的本事——你听的时候可能觉得‘很舒服’,但过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早已‘陷进去了’。”
所以,当刘欢说“我比不过他”时,不是客套,是对“音乐匠心”的尊重。在这个快餐时代,常石磊就像一个“守旧派”——他守着“音乐要动情”的初心,守着“细节决定成败”的执念,也守着那个“用旋律讲故事”的浪漫。
或许我们不该再问“常石磊是谁”,而该问:下一个会唱常石磊歌的人,在哪里?毕竟,能让刘欢甘拜下风的才华,值得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