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真的为‘虾’疯魔过?网友镜头下那个端着虾碗的他,藏着娱乐圈最真实的烟火气?”

上周凌晨,一条几年前的视频突然在短视频平台翻红,画面里是刘欢穿着宽松的家居服,坐在落地窗前的小桌旁,面前摆着一大盘红亮亮的小龙虾。他左手捏着虾头,右手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挑虾线,动作笨拙又认真,咬下一口后,眼睛弯成月牙,对着镜头嘟囔:“这个蒜香的正,比我上次在长沙吃的那家还多一味花椒?”配文是网友调侃:“欢哥,您这顶流歌手,怎么对着虾碗比对着谱子还认真?”

刘欢虾

评论区直接炸了。有人说“原来好汉歌的吼声,是给小龙虾当背景音乐的”;有人翻出他早年在节目里说“我就爱吃这个,一晚上能剥三斤”的采访;更有人挖出他在综艺里教嘉宾剥虾的“秘籍”:“先剪头去线,再捏住尾巴一拧,虾肉就出来了——别浪费,黄比肉香!”

“刘欢虾”这个梗,就这么从网友的调侃变成了带点宠爱的称号。但细品下来,这个“虾碗”里,藏的或许不止是美食喜好,更是一个老艺术家在名利场里,始终没丢掉的“真”。

刘欢虾

从“刘欢老师”到“刘欢虾”:顶流和虾,能有啥关系?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还停留在“春晚唱好汉歌的狮子王”,或是歌手里闭着眼就能飙高音的导师——西装革履,稳坐舞台C位,声音里透着岁月沉淀的醇厚。直到某个深夜,后台镜头无意间拍到他下了台,直奔工作人员准备的宵夜桌,拿起虾碗就开剥,一边剥一边和身边人聊天,脸上没有舞台上的严肃,倒像个刚下了班的邻居大哥,眼角眉梢都带着放松的笑。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他为虾‘破功’。”一位常年跟组的工作人员回忆。在声生不息录制时,有次收工到凌晨两点,刘欢觉得饿,翻了翻冰箱只有速冻虾仁,就问谁能帮他煮碗面。结果导演组临时送来一份麻辣小龙虾,他蹲在角落吃,连虾壳都啃得干干净净,等吃完了才发现,几位年轻歌手都拿着手机在拍他,“他挠挠头说:‘干嘛?我形象不好吗?’逗得大家都乐了。”

后来有网友把这些片段剪成合集,配文“刘欢的虾,比他的高音还让人难忘”。评论区里,有人留言:“以前觉得刘欢老师是‘神坛上的人’,离我们太远了,直到看到他抱着虾碗啃,才发现他也会和我们一样,为了口吃的开心得像个孩子。”

剥虾的老师傅,和音乐大师:原来“真”是最贵的艺术

说到底,“刘欢虾”能火,不是因为吃虾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它撕开了“顶流”的滤镜。在这个人人都在“经营人设”的娱乐圈,刘欢似乎从没想过要“端着”。他会在采访里直白地说“我发福了,就是因为爱吃虾爱吃肉,控制不住嘴”;会在微博晒自己剥的虾,配文“今日份成就:完整剥出20只虾肉,奖励自己一杯啤酒”;甚至会在综艺里,手把手教后辈“吃虾要慢,不然会被扎嘴”。

有人说这“接地气”,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坦诚?他从不避讳自己的“不完美”——发福的身材、随性的性格,甚至对小龙虾的“痴迷”。而这份坦诚,反而让他的“专业”更可信。当他在音乐课堂上,一句一句纠正学员的气息、分析歌曲的情感时,你会相信那个对着虾碗认真剥壳的人,同样会在录音棚里为了一句和声反复琢磨,因为骨子里,他就是一个“较真”的人,无论是音乐还是美食,都值得全情投入。

虾碗里的烟火气:在名利场里,守住“人味儿”

这几年,娱乐圈越来越“精致”——艺人每天在镜头前呈现的都是完美无瑕的形象,却很少让人看到“人”的真实。而刘欢的“虾碗”,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娱乐圈最稀缺的东西:烟火气。

他曾说:“我总觉得,艺术家不能脱离生活。你连吃虾都觉得香,唱出来的歌才会带着饭香,带着人的温度。”你看他在中国好声音里,当选手唱到动情处,他会跟着流泪;当选手紧张,他会拍着对方肩膀说“别怕,我就坐在你后面,像你爸一样”;他会因为选手选的歌太“小众”而皱眉,也会因为对方“敢唱”而眼含笑意。这些不刻意的反应,比任何“人设”都更能打动人。

就像网友说的:“我们爱刘欢,不是因为他有多‘神’,而是因为他让我们觉得,‘啊,原来大神也和我们一样,会为一口好吃的开心,会为一句话感动,会笨拙地努力生活’。”

写在最后:比起“神坛”,我们更爱“人间”

那天翻看刘欢的社交动态,发现他前几天又晒了虾碗,配文:“今日份小龙虾:蒜香十三香,微辣中辣各一盆,陪闺女吃完她要的巧克力火锅,完美的一天。”照片里,他穿着老头衫,头发有些凌乱,但笑得特别开心。

或许这就是“刘欢虾”给我们的启示:无论你在哪个领域走多远,都别忘了回头看看,最初让你感到快乐的,是不是那些最简单的、带着烟火气的瞬间。毕竟,比起遥不可及的“神坛”,我们更爱那个会为了一口小龙虾,笑得像个孩子的“人间刘欢”。

下次再看到有人说“刘欢老师”,不妨笑着接一句:“哦,就是那个剥虾比唱歌还认真的欢哥呀。”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