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娱乐圈有点热闹,不是什么顶流塌房,也不是谁撕番位,而是一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消息——唱了快40年歌的刘欢,竟然被乐评人点名“不专业”?
这消息一出,不少网友都懵了:刘欢?那个用好汉歌唱出江湖豪情、用弯弯的月亮唱尽岁月温柔的刘欢?那个在国际舞台上拿奖拿到手软、连都教授都夸他声音“有灵魂”的刘欢?怎么就“不专业”了?
先说说,这“不专业”的帽子从哪来的?
网传是某位乐评人在节目里直言:“刘欢现在的演唱,技术上有明显退步,情感表达也变得套路,不像以前那么‘走心’了。”还举了例子,说他最近在某个晚会上唱的老歌,高音吃力、气息不稳,甚至“破音”了,说这是“功力下降”的证明。
咱先不急着站队,就事论事:刘欢今年63岁,嗓子早就过了黄金期,这事儿他自己也不止一次提过——以前采访时说过,“人过了50,嗓子的条件就不一样了,该妥协的地方得妥协。”但妥协≠不专业,对吧?就像老运动员跑不过新星,不代表他不懂规则、不会发力。
再聊聊,刘欢的“专业”,到底刻在哪儿?
要说专业,刘欢的履历怕是娱乐圈里都找不出几个能打的。
他的专业,是从小在童声合唱团练出来的童子功,是中央音乐学院导师级别的功底,是拿国际声乐大奖的手笔;是他1987年拿到的第一个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冠军,那时候他27岁,已经是专业领域的“顶流”。
他的专业,是把好汉歌唱成“国民BGM”,是让弯弯的月亮成了几代人的乡愁符号,是北京欢迎你里一句“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温暖包容;是作为中国好声音导师,一句“你的声音里有故事”点醒无数素人,是学员说他“不光教我们唱歌,更教我们怎么做人”的真诚。
他的专业,更是懂音乐。他曾在采访里说:“流行音乐不是简单的口水歌,它需要技术,更需要表达。技术是骨架,情感是血肉,少了哪个,歌都立不住。”现在他年纪大了,技术或许不如年轻时精准,但那种把故事揉进旋律里的功力,那种唱一句就能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感染力,一直在啊。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他“不专业”?
说白了,可能是因为大家对“专业”的定义,太窄了。
现在有些人评判歌手,好像只有“高音飙多高”“节奏卡多准”“气息稳不稳”才算标准。可音乐的本质是什么?是共鸣啊。是周杰伦咬字不清却让人记住“爱可不可以简简单单没有伤害”,是张学友老了唱每天爱你多一些还是会让人眼眶红,是李宗盛唱“越过山丘”时那种历经千帆的通透——这些,难道不是“专业”的一部分?
更何况,刘欢的“妥协”,恰恰是更成熟的专业。他知道嗓子不如从前,就选更适合自己年龄的歌曲,把力量用在情感表达上;他知道年轻听众喜欢什么,就用更贴近的方式去演绎,而不是硬撑着飙高音博眼球。这种“知道自己的边界,并在这个边界里做到最好”的清醒,本身就是专业。
网友都说:这“锅”,我们不背!
消息传开后,评论区直接炸了——
“刘欢老师不专业?那我这种连调都找不准的人算什么?音乐小白吗?”
“人家是教授级人物,拿过那么多国际奖,现在说人家不专业?乐评人是不是对‘专业’有什么误解?”
“小时候听他的歌长大,现在还是喜欢听。他的歌里有岁月,有故事,这就是专业啊!”
是啊,普通听众听音乐,哪管什么音域、气息、技巧?我们听的是那句“大河向东流”里的豪迈,是“吻别”时的不舍,是“千万里”的思念——只要音乐能打动人,歌手就是专业的。
说到底,“专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
就像老中医越老越值钱,好酒越陈越香,刘欢的“专业”,或许早就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是音乐本身,是对人生的理解,是对听众的尊重。
他唱了40年,从青丝到白发,从舞台巅峰到退居幕后,唯一没变的,是对音乐的热爱。这份热爱,就是他最大的“专业”。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说刘欢“不专业”,咱可以反问一句:“那您觉得,什么样的歌手,才算得上‘专业’呢?” 是永远年轻、永远飙高音的“技术流”,还是像刘欢这样,用一辈子唱一首歌,歌里有岁月、有故事、有温度的“匠心人”?
这事儿,您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