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1987年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刘欢和范琳琳的合作,为何能成为几代人的青春BGM?

1987年的北京,乍暖还寒。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刘欢揣着一盘demo走进录音室时,大概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和辽宁歌剧院演员范琳琳合唱的少年便衣警察主题曲,会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嘹亮的声音——不是刻意的“红”,而是像春天的风,从喇叭裤里飘出来,从录音机的磁带里淌出来,刻进了那代人的骨头里。

刘欢范琳琳87版歌曲

先聊聊“87版”到底是个什么版?

很多人习惯说“87版红楼梦”,但提到刘欢范琳琳的“87版歌曲”,其实特指1987年由电视剧便衣警察催生的两首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和 Inside Out 。前者是刘欢 solo,后者是范琳琳主唱,两首歌风格迥异,却像硬币的两面,戳中了那个年代年轻人最复杂的情绪。

刘欢范琳琳87版歌曲

当时电视剧便衣警察热播,讲的是警察周志明的青春与理想。导演胡玫想找“有劲儿的歌”,不要小情小调。她先找了刘欢——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推荐的,说他“能把民族的唱出摇滚的劲儿”。刘欢看完剧本,连夜写谱,副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那句,几乎是喊出来的,后来他自己说:“得让听众听着像警察在街头跑着喊,不能飘着唱。”

范琳琳那边,则开启了另一种“破圈”。她是美声科班出身,唱过大歌剧,但 Inside Out 里第一次尝试了流行唱法,带点爵士的慵懒,又藏着对命运的不服。1987年的听众还没听过“软中带硬”的女声,范琳琳的声音像把刀,裹在丝绒里,唱“外面世界的诱惑,我独自承受”时,无数年轻姑娘对着镜子攥紧了拳头——那不就是自己吗?想闯出去,又怕摔跟头。

为什么是刘欢和范琳琳?不是别人?

这两个人的相遇,本身就是个“时代的偶然”。

刘欢那时候还算“校园歌手”,在音乐圈小有名气,但没出过专辑。他会的歌杂:美声、民歌、摇滚,甚至能把京剧的念白揉进流行歌里。导演试唱时,他即兴加了一段“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把京剧的“拖腔”用进去,导演当场拍板:“就要这种‘土洋结合’的劲儿,这才是中国年轻人的声音!”

范琳琳更“意外”。她本来是唱洪湖赤卫队的,流行歌是“副业”。但便衣警察的制片人觉得,主题曲里得有个女性的视角,就让她试试 Inside Out 。范琳琳当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流行唱法对她来说“太自由了,不知道在哪儿换气”,但她咬着牙改,把美声的气息控制用在流行里,反而让声音有了“颗粒感”——后来的“西北风”潮里,她成了“开山人”之一,不是刻意的,是时代推着她,她接住了。

他们俩甚至没见过面。刘欢录少年壮志不言愁时,范琳琳正在外地演出。两首歌最后在录音里“合体”,一个像朝阳,一个像晚霞,拼成了那个年代完整的青春图景:一边喊着“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一边琢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几代人为什么都忘不了这两首歌?

现在听这两首歌,会觉得“土”吗?土的。磁带里的杂音明显,钢琴伴奏简单得像小学音乐课,刘欢的声音偶尔破音,范琳琳的爵士腔也不够“地道”。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它们活了下来。

1987年的中国,刚从“计划”里挣出来,年轻人第一次可以“选”自己的人生:有人南下深圳“下海”,有人留在国企“铁饭碗”,有人考大学“鲤鱼跃龙门”。未来的路是模糊的,心里是热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像一记鼓点,告诉你“往前走,别回头”; Inside Out 像一阵叹息,告诉你“摔了跤,爬起来拍拍土”——它们不唱“成功”,只唱“挣扎”,而挣扎,是那代人共同的底色。

后来有人说:“刘欢范琳琳的歌,是改革开放的‘配乐’。”其实不对,他们不是“配乐”,是“日记”。歌里写的警察、远方的诱惑、青春的倔强,都是每个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到现在,60后听到“金色盾牌”会眼眶发热,70后跟着哼“几度风雨几度春秋”,80后听着“外面的世界”第一次思考未来,甚至00后翻出这两首歌,也会说:“这歌怎么这么上头?像心里憋着股劲儿。”

说到底,经典从来不是“完美”的,是“真实”的。刘欢范琳琳在1987年没想过要“创造经典”,他们只是想“好好唱歌”,唱出那个年代最想喊出来的话。可正是这种“不假装”,让这两首歌活成了时间里的琥珀——几十年后,我们还是会想起那个春天,大喇叭里飘着磁带机的沙沙声,有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巷子冲出来,车筐里的录音机里,正放着“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