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温润的叙事,或是千万次的问里穿透时空的力量。他的嗓子就像被岁月磨过的玉,越品越有味道——高音不刺耳,低音不浑浊,转音如丝般顺滑,情感裹在声音里直往人心里钻。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开口跪”的嗓子,是天生的吗?还是有什么藏在背后的“独门训练法”?
其实,刘欢自己早年在采访里就透过底儿:“嗓子这东西,三分天分,七分砸。我见过太多嗓子好的,最后都‘荒’了;也见过底子一般,愣是靠着一股子‘轴劲儿’练出来的。”今天就带你们扒一扒,刘欢训练唱功的那些“不传之秘”,看完你会明白:所谓“天籁”,不过是把基本功刻进了骨头里。
一、根基没有捷径:“每天雷打不动3小时,比闹钟还准时”
刘欢的师父,中央音乐学院的系主任李焕之先生,当年跟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唱歌这事儿,别想偷懒,嗓子是你的乐器,得像拉小提琴的马尾松、弹钢琴的琴键,天天磨,才有反应。”这句话,刘欢记了一辈子。
有次他上节目,聊起年轻时的“魔鬼训练”: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先喝口温水润嗓子,然后在琴房里泡3个小时。冬天琴房没暖气,他就裹着军大衣练,有时候练到额头冒汗,棉服都湿透了,音阶、琶音、跳音一个不落。“别人觉得苦,我觉得甜。你知道找到‘对的声音’那个感觉吗?就像冬天喝了口热汤,从胃里暖到心里。”
他练的“音阶”,可不是随便“do re mi”。他会根据不同的曲风调整节奏:练民歌时,用“慢吸慢呼”练长音,让气息像小溪一样连绵不断;练美声时,用“跳音”练腹肌力量,感觉就像“肚子在打鼓”;练流行时,又加上“倚音”和“滑音”,模仿说话的语气起伏。有次为了唱好从头再来里那几句高音,他把“啊”音从中央C一直练到High C,练到嗓子发炎,医生让他禁声3天,他就在谱子上写气口,心里默唱,3天后一开口,高音比以前还稳。
二、方法大于蛮力:“不对的练习,不如不练”
刘欢常说:“嗓子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练错了,毁得比废得还快。”他的训练里,最看重“科学”两个字——不是盲目地拼时长,而是拼“精准度”。
他有个习惯:每次练声前,必做“哼鸣练习”。具体怎么哼?闭嘴,上下牙微张,舌尖抵下牙,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像感冒时的鼻音,但要把“震感”集中在鼻梁和眉心。“这是打开共鸣的钥匙,”刘欢解释,“很多人唱歌声音‘扁’,就是共鸣没打开。哼鸣对了,唱歌时声音就像坐在‘共鸣盒’里,又亮又有厚度。”
练气息更是“精打细算”。他发明了“数息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8秒,呼气时嘴里默数“1、2、3……8”,数到8时气息还不能断。“刚开始我数到5就岔气,后来抱着枕头练,感觉像在吹气球,把肚子当成气球,慢慢吹、匀着吹。练了一个月,呼气时间能到15秒了,再唱歌,想晃音都能晃5、6个来回。”
更绝的是他的“镜子训练”。他在琴房装了面大镜子,练声时盯着自己的表情、下巴、肩膀。“下巴抬起来,喉咙就紧了;肩膀耸起来,气息就浅了。”有次录亚洲雄风,导播说他唱“我们亚洲”时肩膀晃得太厉害,他回来对着镜子练了3天,硬是把“耸肩”的毛病改了过来,后来唱歌,肩膀稳如磐石,气息自然沉下去了。
三、耳朵比嗓子更重要:自己听不清,观众怎么会听清?
刘欢的耳朵,在圈里出了名的“毒”。他能听出歌手在录音室里“0.01秒”的跑调,也能听出老唱片里钢琴伴奏的细微瑕疵。这耳朵哪来的?全是“练”出来的。
他有个“录音复盘”的习惯:每次练完声、唱完歌,都会录下来,戴上耳机反复听。“你听自己唱歌,会觉得‘哎呀,唱得真好’,其实全是错觉。录音里不会骗人:气口偷没偷?音准偏没偏?情感到没到位?全都一清二楚。”
他录专辑时,为了唱好芦花里那句“天地之间一根线”,光“线”字的尾音,就录了27遍。制作人觉得“行了吧”,他说“不对,尾音有点‘飘’,像羽毛没落地”。后来他发现是气息没稳住,调整了呼气节奏,再录,尾音像被一只手“摁”住一样,有根又有力。
他还喜欢听别人的歌,但不是“听热闹”,是“听门道”。“听张学友,我学他怎么用‘气声’讲故事;听帕瓦罗蒂,我听他怎么把高音‘唱得像棉花糖,又软又有弹性’;甚至听相声,我都听郭德纲怎么‘偷气’,那技巧用到唱歌里,换气比唱得还好听。”
四、嗓子是“宝”,更是“瓷器”:会练,更要会养
别以为刘欢只顾“砸时间”,他对嗓子的“呵护”,比养孩子还精细。
他从不碰冰水和刺激性食物,哪怕是夏天,喝的水也得是“室温的”。有次朋友聚会上了火锅,他点了碗清汤面,“辣椒、花椒都不吃,嗓子是咱的饭碗,得供着。”
他也反对“唱到嗓子冒烟”的拼命。有次演出前,状态不好,高音总上不去,他没有硬撑,而是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做“腹式呼吸”,感觉气息沉下去后,再轻轻唱,反而找到了状态。“嗓子累了就像跑步累了,得歇,不能硬来。”
他说得实在:“嗓子这东西,年轻时不觉得,40岁以后就知道了。我见过以前能飙High E的歌手,现在连A都费劲,就是年轻时‘造’的。所以练归练,养归养,这是长线买卖。”
结语:所谓“天籁”,不过是把“笨功夫”练成了本能
你看刘欢的现场,60多岁了,唱凤凰于飞还能气稳声绵,唱从头再来依旧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哪有什么“天赋异禀”?不过是别人睡觉时他在练音阶,别人玩乐时他在听录音,别人偷懒时他在抠细节。
就像他常对年轻歌手说的:“别想着一步登天,唱歌这事儿,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你今天练的每一个音,明天都会站在你的歌声里。”
所以啊,别再羡慕别人的“好嗓子”了。所谓“唱功”,不过是一场“日拱一卒”的修行——选对方法,下足笨功夫,把每一滴努力都刻进时间的褶皱里。总有一天,你的声音,也能自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