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抱着吉他、在明日之子舞台上紧张到手心冒汗的“少年”,会被刘欢这样“重量级”的前辈反复夸到词穷。
2017年明日之子第一季,毛不易还不是现在这个“毛不易”——没有一身的奖项,没开过几万人的演唱会,甚至被很多人吐槽“长得像邻家叔叔,不够偶像”。但刘欢坐在导师席上,第一次听完他唱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时,眼睛就亮了。当时节目里有个细节:刘欢拿着话筒,对着其他几位导师说:“你们发现没有,这个孩子写的词,特别‘落地’,不是那种飘在天上的情情爱爱,是咱们过日子能碰到的那些小事,但偏偏小事里藏着让人掉眼泪的东西。”
这话后来被传成了“刘欢力捧毛不易”,但如果你仔细看节目,会发现刘欢的“捧”从来不是盲目点赞。他点评毛不易时,很少说“唱得好”“有天赋”这种空泛的词,反而总在抠细节:比如消愁里“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这句,刘欢说:“你看他没用什么华丽辞藻,就是把‘一天的开始’和‘一天的结束’用最朴素的词串起来,但你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啊,这就是我们每天过的日子啊。”
后来毛不易拿了冠军,采访里有人问“刘欢老师对你的评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欢哥夸我,总让我觉得我不是被当一个‘歌手’,而是被当一个‘写歌的人’捧着。” 这话说得太对了。刘欢是谁?玩儿遍了流行、民谣、摇滚的音乐圈“活字典”,给费玉清、莎拉·布莱曼写过歌,当过好声音导师,什么样的好歌没见过?但他对毛不易的偏爱,恰恰不是因为毛不易的歌“多厉害”,而是因为它“对”。
你细想,现在的音乐市场不缺厉害的人——唱机能炸裂的、舞台能炸场的、长得能圈粉的,但缺什么呢?刘欢在一次采访里倒过苦水:“很多年轻人写歌,总想着怎么‘火’,怎么‘出圈’,词堆得比山高,编曲比天大,但你听完,脑子里留不下一个字。毛不易不是,他好像从来没想过要‘讨好谁’,他就把自己熬夜加班后的累、跟朋友喝酒时的孤独、看到父母老去的慌张,揉碎了写成歌。”
这话不假。像我这样的人里“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唱的是多少普通人的挣扎;盛夏里“我记得你骄傲的宣言,说会有一台时光机,带我回去重新来过”,戳的是谁没经历过“如果能回到过去”的念头?就连一荤一素里“妈妈买了 newest 手机,爸爸好喜欢,但他手机没电时,还是会用你那台老旧的”,这种细碎到不能再细碎的观察,偏偏最扎心——因为它是真的。
刘欢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毛不易的歌,是‘治愈系’,但不是那种哄你开心的治愈,是让你听着听着,突然觉得‘啊,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不就是现在最缺的吗?我们每天被各种声音裹挟着往前冲,很少有人停下来听听你“为什么累”,但毛不易的歌里,藏着这些说不出口的“为什么”。
有人问:“刘欢这么捧毛不易,是不是因为毛不易得了冠军,才这么说?” 但如果你去翻翻刘欢在节目里的其他点评,他对毛不易的关注,从比赛一开始就在。那时候毛不易还在唱感觉自己是巨星,别人笑他“自不量力”,刘欢却说:“你看他唱的时候,眼睛里有光,不是真的觉得自己是巨星,是享受那种‘对着镜头唱歌的自己’,这种‘认真对待自己喜欢的事’的样子,特别难得。”
后来毛不易发了专辑,刘欢去听完后,特意发朋友圈说:“这孩子的歌,越来越稳了,但还是那股子‘毛不易的味道’——不装,不浮,像老棉袄,穿着舒服,贴着暖心。” 你看,真正的前辈,从不会因为“谁红了”才去认可,他看的是你骨子里的东西,是不是一直都在。
现在毛不易已经成了华语乐坛“创作扛把子”,开演唱会场场爆满,歌迷叫他“毛不易”,也叫他“毛毛”。但每次有新人问他“怎么才能写好歌”,他总说:“别想着写‘爆款’,就写你自己想写的,因为只有你心里真的在意的东西,才能被别人听见。” 这话,刘欢当年大概也会点头吧?
说到底,刘欢为什么这么喜欢毛不易?不是因为他的奖杯,不是因为他的流量,而是因为在毛易不容易被浮躁裹挟的歌里,看到了音乐最本来的样子——用真心换真心,用故事换共鸣。就像刘欢说的:“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缺‘笨’人——像毛不易那样,宁愿慢慢写,也要把心里的故事说清楚的‘笨’人。”
而这样的‘笨’,恰恰是这个最需要‘真’的时代,最稀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