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那句“他把歌唱进了骨头缝里”,孙骁到底做对了什么?

上个周末的音乐后台,我碰到了刚结束舞台调音的孙骁。他抱着吉他坐在台阶上,手指还留着方才按和弦的印子,抬头看见我,眼睛弯了弯,露出标志性的虎牙:“刘欢老师那句‘骨头缝里’,我昨晚复盘视频时又听了一遍,后背还是发麻。” 这句话让我想起刘欢在某音乐综艺点评时的场景——当所有人都聚焦孙骁高音的穿透力时,这位乐坛常青树却指着屏幕里抱着吉他唱歌的年轻人说:“他不是在‘唱’,是在‘酿’。你看他唱胡同里的光时,尾音里那点颤,像胡同口老槐树叶子被风刮动的声音,这不是技巧,是日子。”

刘欢评价孙骁

一、刘欢的“骨头缝理论”:音乐里的“活儿”究竟是什么?

刘欢在圈内素有“音乐活字典”之称,他点评从不空谈技术,总盯着“人”。当年那英问他“怎么判断一首歌有没有魂”,他回答:“你闭上眼听,能不能闻到这人生活的味儿?他是刚跑完八百米喘着气唱的,还是坐在弄堂口摇着蒲扇唱的?好的音乐得有‘肉’,但最难得的是‘骨头’——那是一个人藏不住的生活印记。”

刘欢评价孙骁

孙骁显然戳中了他这根“骨头缝”。去年歌手竞演夜,孙骁改编了一首老玉米,调子很简单,就是一把吉他加口琴,可他唱到“爹弯腰割玉米,我捡穗,手被叶子割出小口子,爹说不疼,我看见他手上全是老茧”时,镜头切到观众席,刘欢的眼镜滑到了鼻尖,手指轻轻在膝盖上打着拍子——那是他沉浸音乐时的习惯动作。后来后台采访,刘欢说:“他嗓子不完美,甚至有点‘糙’,但你知道那个‘糙’里有什么吗?有他东北老家院子的土腥味,有他小时候蹲在田埂上听蛐蛐叫的劲儿,这些是机器教不出来的。”

二、孙骁的“笨办法”:在快时代里,他把歌“腌”了三年

刘欢评价孙骁

孙骁的音乐起步于“笨”。2019年他发了第一张原创专辑小镇青年,里面有首歌叫早班地铁,写的不是爱情,是挤地铁时看见的“打工人的脸”:穿白衬衫的女孩眼线花了还在补妆,大叔的公文包露出半个冷馒头,rapper说“我要逆风翻盘”,孙骁却唱“我只想在下一站,有个能喘口气的地方”。

这张专辑没火,他没火气。接下来三年,他没接商演,没上综艺,就闷在北京地下室写歌。有次我去看他,房间小得转个身就能碰到床,墙上是密密麻麻的便签条,写着“雨天的出租车玻璃上,雨水的痕迹像不像哭花的脸?”、“楼下烤地瓜的阿婆,今天裹了条红色的围巾,比上次暖和”。他说:“我写不出来那些‘高大上’的词,我就写我看见的——人走路时头发被风吹起来的样子,便利店阿姨说‘今天冷啊’时的声音,这些让我觉得‘踏实’。”

直到去年时光音乐会,他带着那首被刘欢评价的胡同里的光亮相。现场没有炫技的高音,只有吉他扫弦时轻微的杂音,可唱到“胡同口的李大爷,还坐在那把旧藤椅上,他晒的太阳比我的年纪还大”时,台下不少眼眶红了。有观众后来留言:“我奶奶住的老胡同拆了,听到这句时,我突然想给她打个电话。”

三、当“真诚”成为稀缺品:孙骁的音乐为什么能“戳心”?

这些年娱乐圈从来不缺“流量歌手”,有人会跑调就敢说“真实”,有人用AI修音就敢标榜“完美”。孙骁的出现,像给这个浮躁的市场泼了盆冷水——他用最“慢”的方式,证明音乐最该有的样子。

刘欢在点评时说:“现在很多人学技巧,学咬字,学舞台表情,却忘了问自己:‘这首歌我想说什么?’孙骁的歌里缺华丽的转音,但满得装不下的是真心。” 我想起孙骁曾说过的:“我不用麦,因为我离观众太近,他们会听见你喘不匀的气,会看见你紧张时发抖的手。这些‘不完美’才是活生生的人啊。”

或许这就是刘欢口中的“骨头缝”:当音乐褪去所有包装,只剩下一个人对生活的温度,对情感的诚实,它就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就像老北京卤煮,火候到了,肉香能从骨头缝里渗出来;好的音乐,故事能从歌声的缝隙里钻进你心里。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翻出孙骁那首早班地铁,结尾一句是:“地铁到站了,天亮了,日子还得往前走。” 歌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普通人对“继续生活”的温柔笃定。或许,这就是刘欢愿意为他驻足的原因——在这个连“感动”都需要被策划的时代,总有人像个老农一样,守着音乐的“地”,用日复一日的真诚,浇灌出能扎进人骨头里的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