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藏族少年用一首九月惊艳刘欢?他的歌声里,藏着多少大地的回响?

2018年的中国好声音舞台上,当那个穿藏袍的少年开口,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刘欢都忍不住攥紧了话筒。灯光暗下去,只余一束追光打在他身上,他用藏语混合着汉语唱起“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声音像高原融雪汇成的溪流,清冽却带着穿透力,把整个演播厅都染上了青草香。

刘欢藏族学员

“ 他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事后很多观众都在问。这个叫旦增尼玛的少年,那年刚满17岁,来自西藏林芝的米林县,家在雅鲁藏布江边放牧。小时候跟着阿妈在牧场里唱牧歌,长大后在小学当音乐老师,没受过专业训练,却把藏区孩子最纯粹的歌声带到了全国眼前。

刘欢转身时,那句“ 你的声音里有海拔,这太珍贵了”,说得特别慢。后来他在后台采访里坦言:“ 现在很多选手的声音,像是工厂里打磨出来的标准件,可旦增不一样,他唱到‘ 远方’那两个字时,我眼眶都湿了——那是我在录音棚里永远模拟不出的生命力。”

刘欢藏族学员

其实旦增尼玛刚站上舞台时,手心全是汗。他后来回忆:“ 看到那四个转椅,腿都在抖。但当音乐响起来,我想起江边放牛时,阿妈唱给我听的歌。”他唱的九月,原是海子的诗,却被他填进了藏语的小调,副歌部分那句“ 琴声呜咽,泪水全无”,不是技巧,就是牧区少年对远方最懵懂的向往。

刘欢没有教他怎么“ 改造”声音,反而让他“ 接下来唱什么都带上自己的影子”。于是他在第二轮唱女儿情,藏语的长调把“ 问世间情为何物”唱出了雪山般的辽阔;半决赛踢踏舞配上一级棒,藏式踢踏的节奏和鼓点碰撞,满场人跟着打拍子。刘欢总说:“ 音乐的根在哪里,就让它长在哪里。”

有人问他会不会担心藏族音乐太小众,刘欢笑了笑:“ 你听过格桑花在高原盛开的样子吗?它不用跟玫瑰比,自有人为它的美驻足。”果然,旦增尼玛最终拿到刘欢战队冠军、全国季军,后来发的第一张EP就叫故乡,封面是他在牧场牵着牦牛的照片——歌声没变,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雅鲁藏布江的回响。

这些年看选秀节目,总有些声音被“ 流行化”磨掉了棱角,可旦增尼玛像个例外。他没签约大公司,没刻意炒作“ 藏族”标签,只是安安静静写歌、开小型演唱会,去年还回到林芝的乡村小学,教孩子们唱牧民版的兰陵王入阵曲。刘欢在朋友圈里转发他的视频,配文:“ 这才是真正的星光。”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会被一个藏族少年的歌声打动?或许就像刘欢说的,好音乐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是“ 把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脚下的泥都揉进声音里”。旦增尼玛的歌声里,有海拔三千米的晨雾,有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还有牧民不灭的篝火——这些,是AI永远模拟不了的生命力。

当灯光暗下去,歌声还会继续。就像高原上的风,吹过多少岁月,依然带着青草的香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