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自述:当“音乐活化石”开始聊“退休”,我们是不是都误会了他的“不争”?

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唱好汉歌时吼出“大河向东流”的男人,如今会说“我现在就想好好陪家人”?那个在歌手舞台上让全场起立的导师,私下里会调侃自己“就是个爱做家务的‘笨老头’”?最近刘欢的一段自述视频在朋友圈刷了屏——没有新歌宣传,没有舞台调度,就只是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捧着保温杯,慢悠悠地聊这些年的“后悔”与“满足”。忽然发现,我们好像一直用“歌坛常青树”的标签框住他,却忘了问:刘欢,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刘欢自述

“当年要是少唱点歌,现在头发可能还在?”

视频中刘欢摸着自己标志性的光头,笑出一眼褶子:“有人说我这是‘艺术家范儿’,其实我就是早谢顶了。年轻那会儿拼命赶场,一场接一场,赚了钱全用来买唱片、学音乐,结果头发‘抗议’了。”他说这话时,不像在抱怨,倒像是跟老朋友吐槽一件趣事。

刘欢自述

但你别以为他会后悔。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不过正是因为那些年‘疯’过,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比如1990年唱北京亚运会会歌,我站在舞台上,看着满场国旗,突然觉得‘唱歌’不是自己的事,是跟大家伙儿在一起的事。”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弯弯的月亮,再到让90后集体破防的凤凰于飞,他从来没追过“流量”,却总能在歌里刻进一代人的记忆。“现在年轻人说我的歌‘老了’,我倒觉得,好的音乐就像陈酒,放久了才有味道。”

“当‘导师’?我只是不想让年轻人走弯路”

刘欢自述

提到刘欢,绕不开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那些导师椅。有人说他“严苛”,乐评人耳帝当年就评价他“像拿着手术刀的医生,精准到让人发毛”。但刘欢在自述里却说:“我当导师,从来不是为了‘选谁’,是怕他们把路走歪。”

他说自己当年刚出道时,因为不懂“市场规则”,被劝“唱点口水歌,不然红不了”。“我当时就犟,觉得好的音乐不愁没人听。所以现在看到有年轻音乐人为了流量写‘魔性神曲’,我忍不住想说‘别急,你的声音很珍贵’。”但“说教”从不是他的风格,在节目中他总笑着说“我说的不算,你的歌你说了算”,然后用专业建议悄悄点醒他们——比如让华晨宇改烟火里的尘埃的编曲,让袁娅维唱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时加即兴转音,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经典。

最戳人的是他说:“当年杨坤(我是歌手第一季选手)压力特别大,我就陪他喝酒,说‘唱你的,别管别人’。其实导师椅哪有高低,我们都是音乐的‘小学生’。”

“退休?不,我只是学会了‘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

这几年大家总问刘欢“什么时候彻底退休”,他笑眯眯地说:“早退了啊!以前我的生活只有‘工作’两个字,现在每天给女儿做饭,陪妻子散步,遛遛家里的猫,比在舞台上还忙。”

他提到女儿刘一丝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这丫头学音乐,我说‘随便学,喜欢就好’。结果她有一天跟我说‘爸,我想写歌’。我愣了半天,然后说‘好,爸给你当听众’。”他说这话时,语气里满是宠溺,和舞台上那个“气势如虹”的判若两人。

原来那个我们以为“永远在奋斗”的男人,早就把生活的重心从“舞台”移到了“人间”。他说“以前觉得‘成功’是拿遍所有奖,现在觉得‘成功’是家人围坐,热汤热饭”的时候,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他脸上,暖洋洋的。

咱们是不是都把“艺术家”想得太“苦大仇深”了?

看完刘欢的自述,突然有点鼻酸。这些年我们总把“艺术家”和“孤独”“拼命”“不食人间烟火”画等号,却忘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会为头发少而调侃,会为家人做饭时手忙脚乱,会在深夜里回忆年轻时的“傻气”。

刘欢说:“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认认真真唱了每一首歌,踏踏实实对待每一份感情。这就够了。”简简单单几句话,却道破了生活的真谛——真正的“不争”,不是放弃追求,而是看透之后,依然热爱;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在顶峰,而是在烟火气里,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或许我们该闭上眼睛,听的不只是旋律,还是一个男人用半生告诉我们:人生这场戏,不必急着谢幕,慢慢来,把每个当下过成“值得”,就是最好的“自述”。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