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自由操”,凭什么让20年后的观众依然跟着打节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在KTV里扯着嗓子唱好汉歌,唱到“大河向东流啊”时,不自觉地会扬起胳膊,仿佛自己就是那“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梁山好汉;或者听到弯弯的月亮,前奏一起,心里就像被泡进了一杯温茶,跟着刘欢的哼唱慢慢晃悠。

刘欢自由操

可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同样是唱歌,为什么刘欢站在舞台上,从来不用刻意凹造型,不用靠炫目的灯光,甚至连话筒都举得那么随意,却能让人挪不开眼睛?他的身体仿佛有自己的语言,时而舒展得像窗外的大树,时而紧凑得像绷紧的弓,跟着旋律起舞,却又比任何舞蹈都更“自由”。有人说,他这是在跳“自由操”,不按套路,却精准踩在每个人的心跳上。

他的“自由操”,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动作

刘欢自由操

第一次有人用“自由操”形容刘欢的舞台,是在2018年的歌手总决赛。那天他唱的是万水千山总是情,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伴舞,就坐在高脚凳上,右手拿着话筒,左手偶尔轻轻拍打膝盖。可唱到“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时,他的肩膀慢慢跟着节奏晃起来,脖子微微前倾,像是在和旋律对话,又像是在给老友讲故事。

镜头扫过观众席,有人跟着摇头,有人用手打着拍子,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导演都在导播间里说:“你看刘老师,他‘动’得那么随意,却比任何舞台设计都抓人。”

其实刘欢的“自由操”,从来不是排练了多少遍的动作。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唱歌这事儿,得让情绪带着身体走。词对了,曲对了,人自然会‘长’出动作来。”记得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他唱亚洲雄风,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站在舞台上,歌声一起,拳头不自觉地握紧,眉头微微皱起,像要把积蓄的力量都唱出来。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是不是设计过“力量感”的动作,他挠挠头说:“哪有时间设计啊,就想着,咱得让全世界听见中国人的声音!”

“自由”的背后,是“不自由”的累积

你可能会说,刘欢的“自由操”,还不是因为他是刘欢?天赋好,嗓子好,当然怎么唱都对。可如果你看过他年轻时的采访,会发现这“自由”里,藏着多少“不自由”的打磨。

比如他唱千万次的问,那几句“缓缓飘来缓缓飘去”的转音,现在听起来像是云朵在飘,可你知道他曾为了一个高音,连续半个月每天泡在琴房里,对着钢琴练到嗓子发哑吗?比如他演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可为了让角色唱歌时的状态更真实,他跑去观察街头艺人,看他们怎么用表情和肢体讲故事。他不是天生就会“自由操”,而是把每一种技巧练到极致,才能在舞台上“放下技巧”,让身体跟着情绪飞。

就像他在一次讲座里说的:“真正的自由,是先学会‘规矩’,然后跳出‘规矩’。就像学写字,你得先会横平竖直,才能写自己的狂草。”他从不避讳自己“笨拙”的学习过程,甚至会在节目里笑着说:“我年轻时学舞台动作,老师说我像木桩子,急得我天天对着镜子练,结果越练越僵,后来索性不练了,让动作自己来找自己。”

为什么现在的舞台,缺他这样的“自由操”?

这些年我们看了太多“完美”的舞台:灯光闪得人眼花,动作整齐划一,连表情都像是用尺子量过。可你看完之后,除了觉得“哦,唱得不错”,还能记住什么?

刘欢的“自由操”恰恰相反:他可能走调了(虽然极少),动作可能不那么标准,可他唱从头再来时眼里的光,唱我和你时嘴角的笑,那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真实,反而让人忘了一切技巧。就像观众在评论里说的:“看刘欢唱歌,不像在看表演,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不用费力讨好你,你就愿意听他说。”

这可能就是“自由操”的真正意义:不是刻意炫技,不是讨好观众,而是把自己的经历、情感、思考都揉进歌里,然后让身体诚实地表达出来。就像他唱丹顶鹤的故事时,轻轻抬起右手,像是在触摸天空中的丹顶鹤;唱触摸未来时,张开双臂,像是要拥抱整个世界。这些动作没有设计,却比任何设计都更有力量。

最后的问题:我们怀念的,到底是“自由操”,还是真实的他?

这些年,我们总说“怀念过去的好歌手好歌曲”,可我们怀念的,到底是那些旋律,还是像刘欢这样,敢在舞台上“做自己”的人?

他的“自由操”里,没有偶像包袱,没有市场套路,只有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真实的坚持。哪怕现在身体发福,唱高音需要比年轻时更用力,可他一站上台,你还是能看见那个25年前唱好汉歌的年轻人——眼里有光,心中有火,身体里住着一个永不设限的灵魂。

所以下次再看刘欢的舞台,别只顾着听他的嗓子了,也看看他的“自由操”:那些随手的抬臂,自然的晃肩,跟着旋律起伏的身体。那不是练习出来的动作,是一个音乐人用半辈子热爱,在舞台上跳出的“真实舞步”。

毕竟,在娱乐圈这个“人人设套,处处是局”的地方,能像刘欢这样,“自由”地做自己的人,不才是最难得的风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