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组这四强,到底藏着多少华语乐坛的“未拆封惊喜”?

比赛夜的后台,空调开得再足,也吹不散选手手心攥着的汗。刘欢往休息区的沙发上一靠,手里还攥着张皱巴巴的曲目单,抬头看见四位助理教练从各自选手那边走来,相视一笑时都没说话——他们都清楚,今晚淘汰赛的硝烟散尽后,留下来站上四强舞台的,不是流量咖,不是“剧本感”选手,是真正能让耳朵怀孕、让心发烫的“音乐活化石”。

刘欢组四强

先说“人歌合一”的学院派代表张远。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唱伤情时,能把每一个气口唱成“叹息”的张远。唱暗香的时候,舞台灯光暗下来,只一束追光打在他身上,开口第一句“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全场几千人突然就静了。没人在刷手机,没人交头接耳,连坐在导师席的李健都不自觉往前倾了倾身子——后来采访时李健说:“他的声音里有个‘定海神针’,不管旋律怎么绕,那股稳稳的劲儿在,听着就踏实。” 刘欢更直接,点评时拿起话筒顿了顿:“你知道什么是‘技术为情感服务’吗?他懂。有些歌手唱高音是为了‘飙’,他是唱完高音,你还觉得他心里那首歌没完。”

再聊那个让“民谣圈都为之一震”的创作女孩林晓月。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抱着那把用了十年的吉他上台时,台下还小声议论:“民谣能走到四强?” 她没看观众,低头调了下话筒,开口唱离乡的第一句“村口的老槐树又抽了新芽”,后排突然有个女生哭出声——后来才知道,那是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歌里“爸妈的白发藏不住啦”一句,戳中了多少人的软肋。刘欢在她唱完后,在评委席里鼓了最久的掌,甚至没顾上拿话筒就说:“这才是民谣该有的样子,不是‘小资情调’,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故事。” 林晓月下台时,路过刘欢身边,刘欢轻轻拍了下她的吉他背板:“别丢了这把‘土味’,它比任何华丽的编曲都有力量。”

刘欢组四强

还有那个被网友称为“行走的CD机”的嘶音唱将周深——哦不,这次是新人叫周牧野。他第一次登上好声音舞台时,唱了一首没人敢碰的向天再借五百年,评委席那英直接捂嘴:“这孩子嗓子是‘天赐’的!” 但真正让人记住他的,是半决赛改编的玫瑰人生。前奏一起,还是那副清亮嗓子,唱到“je ne regrette rien”(我永不后悔)时,突然加了段法语吟唱,声音像羽毛轻轻划过心尖。刘欢当时就在台下,眼睛亮得像颗星星,后来采访说:“他会‘藏’,明明可以靠高音惊艳全场,他偏要用最细的线,把观众的心一点点勾住——这是顶级歌手的‘狡猾’。”

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个“佛系rapper”陈默。别人说唱都在炫技、diss,他却把少年说的歌词写得像首诗:“我的球鞋磨破了边/但追逐的梦还在前面/他们说这太幼稚/可谁规定长大不能有‘如果’?” 他表演时没伴舞,就站在麦克风前,节奏卡得像敲在心上。刘欢在点评时,甚至模仿了他的那个招牌耸肩动作:“别人说唱是‘武器’,他的说唱是‘朋友’——能把心里的‘小纠结’写成歌,还能让年轻人跟着点头,这比什么技巧都难得。”

刘欢组四强

四强名单公布时,刘欢没像其他导师那样激动地站起来,而是双手抱胸,看着台上的四位选手,嘴角慢慢上扬。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四个人,正好印证了他这几年常挂在嘴边的话:“好音乐就像熬汤,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有的是文火慢炖的深情(张远),有的是带着泥土香气的鲜辣(林晓月),有的是清冽如泉的回甘(周牧野),还有的是带着烟火气的醇厚(陈默)——四种味道,拼成了华语乐坛最该有的“百家争鸣”。

所以你看,刘欢组的四强,哪有什么“黑马”啊?全是那些在后台练到嗓子沙哑、在选歌时熬了几个通宵、为了一个音准反复改几十遍的“偏执狂”。他们不立人设,不炒cp,甚至很少在社交平台露面,但只要站上舞台,开口唱第一句,你就知道——“哦,这才是音乐该有的样子啊。”

接下来就是总决赛了,你说,这四个人撞在一起,到底会擦出多少火花?是学院的“规整”撞上创作的“野性”?还是嘶音的“锋芒”遇上说唱的“温柔”?我反正已经在抢票了——毕竟,能同时听到“中国嗓子”刘欢调教出的四种顶级音乐形态,这种机会,三年可能都等不来一次。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