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那个“从不赖床”的闹钟,成了娱乐圈最“笨”却最顶级的自律密码?

凌晨五点的北京,天还没亮透,东三环某小区的钢琴房里已经传出断断续续的琴声。不是蜻蜓点水般的练习,而是带着刻意的重复——左手的琶音错了五遍,右手的主旋律跑了调,直到第七遍,当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段的音符像融化的月光一样漫过房间时,琴声才停下来。

“57秒,比昨天快了3秒。”刘欢对着手机备忘录里的时间戳笑了笑,伸手按掉了书桌上的闹钟。那是一个掉了漆的老式闹钟,时针永远固执地指向“5:00”,闹铃声是他自己录的钢琴声,十年如一日。

一、那个“不合时宜”的闹钟,藏着他最“土”的坚持

刘欢的闹钟

要不是在歌手后台的采访里被记者拍到,这个闹钟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有年轻编导好奇问过:“刘老师,现在谁还用闹钟啊?手机设个循环提醒不就行了?”他当时正在调试耳机,闻言摆摆手:“手机太‘聪明’,会骗人。这个闹钟‘笨’,到点了就必须响,吵得我耳朵疼,想赖床都赖不成。”

可不是“赖不成”。他助理小周私下说,有次刘欢重感冒,烧到38度,凌晨五点闹钟响的时候,他刚眯了两小时。挣扎着想关了再睡,手刚碰到闹钟,突然想起前一天要录的黄河颂里有句高音没练熟,“‘掀起了怒涛’那一句,气息总不够稳”。结果裹着羽绒服坐到钢琴前,咳着练完了气息。

“他总说,‘闹钟是怕自己忘本的’。”小周说,“就像老农怕忘了耕作节气,歌手也不能忘了基本功。这个闹钟,就是他的‘节气表’。”

二、从“嗓王”到“闹钟奴”:被“笨办法”驯化的天赋

很少有人敢说刘欢“没天赋”。1987年,他在北京国际合唱节上一曲我不想说技惊四座,评委说他“嗓子里有块会唱歌的玉”;后来唱好汉歌,他把民歌的粗粝和美声的醇厚揉在一起,直到现在,一提“大河向东流”,没人能绕开他。

但比天赋更扎心的,是他的“笨”。

有次录弯弯的月亮,制作人要求他用方言的咬字韵味,他一个北京人硬是把粤语歌的尾音琢磨得像老广煲汤似的“吊着火”——每天录完棚回家,对着镜子练口型,录到第十三遍时,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他就用闹钟定在凌晨三点起来“吊嗓子”,把热水杯当扩音器,对着杯口练气息。

“现在年轻人讲究‘效率’,找技巧、走捷径,他却像个老学究,用最‘蠢’的办法。”合作过中国好声音的导演车辙说,“有次我问他,‘刘老师,您这嗓子保养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他指了指闹钟:‘秘诀就是它,没别的。’”

三、当娱乐圈都在“抢流量”,他在闹钟里守着“慢”

现在的娱乐圈,节奏快得像按了倍速——热搜要在半小时内爆,歌要在三天内火,连发个微博都得算好“流量密码”。但刘欢,却在闹钟里守着“慢”。

去年他参加声生不息,要重新演绎海阔天空。90后编导小李发现,这位头发半白的老歌手,竟花了两周时间去研究Beyond当年演唱会现场的视频,“他说‘黄家驹唱歌时,那个‘走’字是带着哭腔的,我得找到那种情绪’,为了一个尾音,他在录音室泡到深夜,一遍遍模仿,直到嗓子哑了才肯罢休”。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不抢”。有次音乐节,主办方想把他压轴出场,给他安排了“话题王”当嘉宾,他却说:“让年轻孩子先唱吧,我这嗓子,风大点就劈了。”然后悄悄把自己的上场时间往前挪了两小时,凌晨五点照样爬起来练声。

“他好像从不在乎‘风口’。”歌手谭维维说,“有次我问他,‘您现在还会因为唱不好一首歌失眠吗?’他说,‘会的。只要还干这行,闹钟就得一直响,不然就怕自己成了“老古董”’。”

四、那个闹钟,敲醒了多少“假装努力”的人?

这两年,总有人说“内卷”,说“躺平”,但刘欢的闹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伪自律”。

有人说“我每天早起学习”,结果手机刷到早上八点;有人说“我坚持练嗓”,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刘欢的闹钟,是真“逼”自己——十年来,除了手术那几天,没一次迟到;就算跨年夜,别人在喝酒狂欢,他也在钢琴房练完歌才回家吃饺子。

“他不是在跟别人比,是在跟自己‘较真’。”他的恩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谷一说过,“刘欢这孩子,就是把‘简单’的事做成了‘不简单’。就像他的闹钟,不花哨,不智能,却十年如一日地响——你说这算不算是‘顶级的聪明’?”

写在最后:真正的“流量密码”,从来都藏在“笨办法”里

现在回头看,刘欢的闹钟,哪是什么“娱乐圈秘辛”,分明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天赋”与“努力”最真实的关系。

在这个人人想“抄近道”的时代,总有人用“天赋”当借口,用“环境”当理由。但刘欢用十年闹钟告诉我们:所谓“顶级”,不过是把基本功做到极致;所谓“自律”,不过是“闹钟响了,就起床”的简单重复。

所以,如果你问我,娱乐圈最“值钱”的是什么?不是热搜,不是流量,而是刘欢那个掉了漆的闹钟里,藏着的最“土”也最顶级的密码——真正的优秀,从来不怕慢,怕的是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