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高徒为何都成了“幕后推手”?流量时代,谁还在守护“真功夫”?

提起刘欢,乐迷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可能是“歌坛常青树”,或是“好声音导师里最敢说真话的那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站在聚光灯下的音乐大拿,带出来的学生,好像总和流量“隔着一层”——有人成了音乐剧场的顶梁柱,有人成了综艺里不抢镜的“定海神针”,有人甚至甘心在幕后做别人的“造音师”。这到底是刘欢带学生“跑偏了”,还是娱乐圈的“成功标准”,早就和舞台中央的热闹,不是一回事了?

刘欢的高徒的

刘欢的“师父经”:从“教唱歌”到“教做人”

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了三十多年书,刘欢的学生名单长能列满半页纸:阿云嘎、郑云龙、周深、扎西平措……这些名字说出来,个个都是音乐圈“有分量”的存在。但若论“流量”,他们似乎比不上选秀节目里靠哭戏和热搜出道的“爆款”。可刘欢在采访里说过一句话:“教学生,先教的是怎么‘端稳’自己。”

刘欢的高徒的

“端稳”二字,是他教学的底层逻辑。阿云嘎刚和他学音乐剧那会儿,总想着“要一首能炸场的歌”,刘欢却把他拉到琴房,一首一首抠剧院魅影的唱腔:“你知道‘魅影’为什么能让人毛骨悚然吗?不是音量,是气息里藏着的疯魔。”郑云龙参加声入人心时,刘欢没教他怎么“选镜头”,反而叮嘱他:“记住,你站在台上,不是要让人记住你的脸,是要让人记住你唱的那个故事。”

更绝的是,他从不教学生“怎么迎合市场”。周深当年因“雌雄难辨”的嗓色被贬为“怪物”,刘欢直接在课上放了他的原版录音:“你们听,这嗓子里有多少东西?不要急着‘改’,先学会和自己‘和解。”后来周深唱大鱼爆红,有人问他“会不会担心被流量反噬”,他笑着说:“刘老师当年就说过,流量是风,吹得快也散得快,你手里得有根‘树桩’,才不会连根拔起。”

刘欢的高徒的

从“舞台中央”到“幕后定海”:高徒们的“反流量”选择

刘欢的学生们,好像都长着同一个“反骨”——不爱在流量的红毯上抢C位,偏爱在需要“真功夫”的地方扎根。

阿云嘎,如今被称作“音乐剧一哥”,手上攥着十几个国内外音乐剧奖项。可在2019年声入人心之前,他演了8年音乐剧,剧场里坐不满三分之一的观众是常态。有次后台化妆,他听见两个观众议论:“这人谁啊?没听过歌,长得还行。”他没辩解,转身上台,把 I Am What I Am唱得全场起立。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热度转综艺”,他想起刘欢的话:“舞台会说话,用不着多嘴。”

郑云龙更“犟”。2020年,他手里攥着三档综艺的邀约,偏偏选了去演恋爱吧!人类这样一部“零流量”的音乐剧。导演劝他:“阿龙,这剧票房可能都cover不了成本,不值当。”他摇头:“刘老师说,演员的价值,不是看多少人给你投票,是看多少人因为你的戏,愿意走进剧场。”后来这部剧演了100场,场场爆满,有观众说:“看完了才明白,原来音乐剧比综艺更能‘熬’人。”

甚至连毕业多年的扎西平措,也甘心在藏语音乐圈“慢悠悠”地做“拓荒者”。他带着一间自己的房间回到拉萨,办了场小型音乐会,台下坐着20多个牧民,穿着厚重的藏袍,听他用藏语唱雪山。有人问“为什么不试试普通话歌更火”,他说:“刘老师当年教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我得先让这‘世界’,看到我们的‘真’。”

流量时代,“真功夫”到底是什么?

这两年娱乐圈流行一句话“流量是入场券,作品是续命符”。可很多艺人拿着入场券,一头扎进流量的漩涡,忘了“续命符”长什么样。刘欢的学生们,却像一群“逆行者”——他们不争“出圈”,只求“留得住”。

阿云嘎的新音乐剧在远方排练到凌晨三点,他还在和编剧对台词:“这段独白,能不能再加一句‘我想家’?不然观众觉得主角太冷了。”郑云龙在录音棚里录我的demo,一个气口错了16遍,录音师说“差不多就行了”,他摇头:“差一点,观众就能听出来。”扎西平措在采风时摔进泥坑,怀里抱着的录音笔却完好无损,里面记着牧民唱的古老牧歌:“这些歌,再不录就没了。”

这些“较劲”“较真”的劲儿,不正是刘欢当年教给他们的吗?他在给学生上课时,总爱说:“音乐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观众的眼睛亮着,耳朵尖着,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可偏偏,现在的娱乐圈,有人把“流量”当成了“遮羞布”,用热搜和营销堆砌“人设”,却忘了台下有没有真功夫。

结语:聚光灯会暗,“树桩”永存

刘欢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成功”的定义,但他的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在多少人面前,而是有多少人因为你,愿意相信“认真”的力量。

流量会过去,热搜会凉,就像一场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但那些被“真功夫”熬出来的声音,那些能让人记住的故事,那些藏在音乐剧里的血泪,藏在歌词里的真诚,藏在藏语歌里的文化,会像树桩一样,在岁月里扎下根,长成一片森林。

所以,刘欢的高徒们为何都成了“幕后推手”?或许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真正的舞台,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三分钟,而是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艺术本身。而流量时代的“真功夫”,恰恰是这份“不妥协”的笨,和“不将就”的执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