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你能想到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的深情,还是好声音里戴着帽子的“导师”形象?在大众眼里,他永远是那个实力与才华兼具的“音乐教父”,舞台上是焦点,聚光灯下是名利场里的常客。但有件事,可能连很多老粉都不太清楚——这个看似“不差钱”的大佬,居然在公益路上默默走了二十多年,而且干的活儿,比大多数人都“较真”。
公益不是“作秀”,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2008年汶川地震时,刘欢刚做完肾结石手术,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却第一时间拖着病体参加了多个赈灾晚会,唱从头再来时声音沙哑得几乎破音,却坚持唱完最后一节。有人说“这歌星出场费那么高,捐点钱不就行了吗?”可后来才知道,他不仅把当时商演的收入全捐了,还自掏腰包买了5000个书包,亲自打包寄给灾区孩子。
这事过去十几年,他从未在公开场合提过一句。直到有一次采访,记者随口问“您做公益这么久,觉得最难的事是什么?”他才挠挠头说:“最难的事嘛……可能是怕被‘曝光’。我不是想藏着掖着,就觉得真要做事,就别老挂在嘴边,别人需要的时候,你在,比啥都强。”
这句话,道透了他对公益的态度: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踏实”。
用“音乐”搭桥,他的公益总带着点“刘氏浪漫”
刘欢的公益,从来不是“给钱就走”的表面功夫。他总说:“我的本事就是唱歌,那我就用唱歌的劲儿,干点实在事。”
2010年,他发起“刘欢·乡村音乐教室”项目,专门给偏远地区的捐音乐器材。但光是送钢琴、送竖琴他嫌“不够”,硬是拉来几十个音乐学院的朋友,跟着他一起下乡支教。在云南某个大山里的学校,他蹲在地上跟孩子们一起学弹古筝,弹错了就挠着头笑:“哎呀,这比我当年考音乐学院还难!”
后来有个孩子给他写信:“刘欢老师,以前我以为音乐是电视里的东西,现在我知道,音乐就在我们的小破教室里,就在我们的手指头上。”这封信他一直存在手机里,说“比拿格莱美奖还让人心暖”。
还有更“较真”的。2018年他去山西老区采风,听说有孩子因为家里穷,放学后要帮着做饭、喂猪,根本没时间练琴。他当场拍板:“以后这些孩子的午餐,我包了!”后来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吃饭问题,还联系了当地企业,建了“音乐兴趣班”,让放学后的时光,琴声代替了柴米油盐的叮当声。
“二十年如一日”,他做公益的账单里没有“人设”
娱乐圈做公益的人不少,但能像刘欢这样,把公益过成“日常”的,真没几个。从2003年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大使”,到2015年发起“刘欢基金”帮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再到近年来持续关注乡村教育、非遗文化保护……二十多年里,他光是往公益账户里打钱的记录就有上百次,金额没细算过,但知情人士说,“够建十几所希望小学”。
有人问他:“您现在也不年轻了,干嘛这么拼?”他总是摆摆手:“我嗓子还行,能多唱几年,就能多帮几年。那些孩子等不起,那些事也等不起。”
去年生日,有粉丝想给他送豪宅名表,被他严词拒绝:“要真有心,就去我的公益项目主页给孩子捐个书包,比啥都强。”结果那天,他的公益项目捐款页面直接“爆了”,上千个“刘欢的小礼物”涌进来,全是他素未谋面的粉丝。
有记者把这事儿告诉他,他笑着抹了抹眼角:“你看,这就对了。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我这把老骨头,能带动一个算一个。”
最后一个问题:他是“歌坛常青树”,还是“公益老黄牛”?
如今刘欢63岁了,几乎淡出了综艺舞台,连商演都很少接。有人说他“过气了”,可只要打开他的社交媒体,看到的不是豪宅名车,不是绯闻八卦,而是他为乡村孩子建的“音乐教室”照片,是志愿者团队在灾区发来的救灾物资清单,是某个被他资助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截图。
前几天刷到一段他前年的视频,在贵州某个苗寨,孩子们围着他唱我和我的祖国,他弹着吉他,跟着哼,脸上笑得像个孩子。字幕写着:“刘欢老师还说,等孩子们学会更多歌,要一起录个专辑,钱全部捐给学校。”
你说他“图啥”呢?图名声?他早就不缺了。图回报?他连谢谢都很少听。可二十多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养老金都搭进去,图个啥?
或许答案,就藏在他唱好汉歌时的眼神里——不图名利,只图“该干就干,该帮就帮”。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这样的人,或许比“顶流”更值得被记住。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