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甄嬛传15年了,刘欢的这张专辑凭什么至今没人敢碰?

15年前,甄嬛传横空出世,成了多少人心中“永远的白月光”。这些年,剧里的台词、服饰、甚至一盆绿植都被翻来覆去讨论,唯独那张原声专辑,很少被单独拎出来说——可只要你点开,就会发现:这哪是“剧中的歌”?这分明是刘欢用顶级音乐素养,给整部剧盖下的“艺术印章”。

刘欢甄嬛传专辑水准

先问一句:你心里,甄嬛传里哪首歌“封神”?是凤凰于飞里“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的辗转千年,还是菩萨蛮里“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婉约回肠?但不管是哪首,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15年前的电视剧配乐,能让现在的人一听就起鸡皮疙瘩?甚至比很多“OST顶流”专辑,都更经得起反复咀嚼?

答案在刘欢写歌的态度里。当年郑晓龙导演找他时,说:“这戏不拍成那种‘一晃而过’的宫斗,得有文化气儿。”刘欢接了活,第一件事不是闷头写旋律,而是扎进剧本里啃了三遍——从华妃的骄纵到甄嬛的蜕变,从雍正的多疑到后宫的风波,他像当演员一样,“代入”了每个角色的命运。凤凰于飞是甄嬛晚年对往昔的追悔,旋律里不能有半点甜腻,得是“碾碎骨头又连起来”的苦涩;所以他用“降E调”拉低音域,副歌部分每句结尾都带点“滑音”,像一声没忍住的哽咽。菩萨蛮是安陵容被冷落后写的词,刘欢特意找来唐代教坊的“燕乐”音阶,编曲里加了古筝和尺八,前奏一响,就像推开了一扇“宫门缝”,透着后院深处的幽怨。

刘欢甄嬛传专辑水准

但这专辑的牛,不止在“贴合剧情”,更在刘欢敢“逆着潮流走”。2000年代初,电视剧OST早就流行“口水歌+流量歌手”的路子:副歌洗脑,歌词直白,主打“听着就上头”。刘欢偏不写。他嫌凤凰于飞的副歌“不够炸”,改了七稿;录采莲时,为了找那种“江南的清透感”,从苏州请来民间唱曲的传人,一句一句教年轻歌手咬字——“‘莲’字要舌尖抵着上颚,带点‘鼻音’,但别太甜,后宫的莲,看着干净,心里沾着泥呢。”后来有人说:“这歌哪是OST?简直是‘古风声乐教材’。”他摆摆手:“教材不教材不重要,得对得起‘甄嬛’这两个字。”

最绝的是专辑里的“细节控”。你仔细听采莲的间奏,有段琵琶轮指,像不像后宫女人指尖拨弄算盘的声音?红颜劫里刘欢自己唱的和声,叠了三层——底层是压抑的呜咽,中层是强装的镇定,顶层是一丝不甘,就像华妃临死前那句“皇上,你害得世兰好苦”。他甚至在每首歌的结尾都留了“气口”:凤凰于飞最后一句“情深不悔”的“悔”字,声音渐弱到几乎听不见,像宫门关上的回响,这种“留白”,比任何高音都让人揪心。

15年后再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它早不是“附属品”——它成了甄嬛传的“灵魂注脚”。没有它,剧里的风花雪月、权谋算计,像是少了层“滤镜”;有了它,连沈眉庄弹琴、安陵容唱歌的桥段,都透着“真实的文化根基”。现在的OST,动不动就找“网红歌手”唱“芭乐情歌”,一个月发十张,回头听,没一首能记住;可甄嬛传专辑,15年来没出过“数字修复版”,也没搞过“再版促销”,却在音乐平台上的播放量,常年稳居“影视OST TOP10”。

为什么没人敢碰?因为刘欢早就把“电视剧音乐”的“天花板”焊死了。他没把OST当“剧的陪衬”,而是当“独立艺术品”在打磨:用写交响乐的结构做配器,用做学术的较真考证文化细节,甚至用对待生命的态度理解角色。这份“较真”,现在的团队有几个愿意?这种“把剧集当作品,不是商品”的坚持,现在还能找到几个?

所以下次重温甄嬛传,不妨戴上耳机,把这张专辑从头听到尾。你会发现:好音乐从不“过时”,真正的好作品,就像刘欢写的歌,哪怕过了15年,每个音符都在说:“我熬得住时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