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那个让刘欢视若珍宝的“简谱”,究竟藏着生命怎样的秘密?

提起刘欢,人们总先想到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或是弯弯的月亮里温润如水的深情。舞台上的他,总像一团燃烧的火,用歌声裹挟着岁月的温度。可在聚光灯之外,有样东西他藏了四十多年——不是奖杯,不是唱片,而本泛黄的简谱。纸页早已边角卷翘,铅笔写的音符却依旧清晰,像他生命里一道永不褪色的刻痕,藏着大多数人不曾听过的故事。

1983年的夏天,北京师范大学的琴房里,19岁的刘欢第一次摸到那本简谱。 那时他还是个刚考上研究生的大男孩,揣着对音乐的满腔热忱,却总在五线谱前犯怵。“五线谱像个迷宫,音符在线上跳来跳去,我看着就晕。”他后来在采访里笑着回忆,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当年的窘迫。直到系主任把一本蓝封皮的简谱塞进他手里:“先用这个‘拐棍’走,等你跑起来,再扔掉也不迟。”

那本简谱没什么特别,就是当时最常见的32开本,牛皮纸封皮印着“简易乐理”四个字。可对刘欢来说,它像一把钥匙。他把谱子揣在口袋里,上课揣着,揣着饭盒去食堂揣着,就连晚上在宿舍改论文,枕头下都压着。有一回为了琢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里的某个和弦,他在琴房待到锁门,干脆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翻简谱,“手指在空中比划,室友说我做梦都在打拍子”。

刘欢生命中的礼物简谱

三个月后,他再用五线谱谱曲时,突然觉得那些“跳来跳去”的音符“站稳了”。他写的第一首歌叫赠言,是送给毕业生的,曲谱上还用钢笔注着:“献给所有带着梦想出发的人。”那时他不知道,这本简谱不仅是他音乐的“拐棍”,更会成为他生命里的“锚”——后来他去美国深造,行李箱里塞满了唱片和乐谱,唯独把这本简谱贴身带着;女儿出生时,他用谱子记下她第一声啼哭的“旋律”;就连妻子罗红艳生日,他都会翻出谱子,在空白处画朵小花,写一句“最好的日子,是和你一起听歌的日子”。

2019年,刘欢在歌手舞台上唱了从前慢。 舞台很大,灯光很亮,他却只拿了一张手写的简谱。那是他前一天晚上根据木心诗意的调子,在本子上随手勾画的。镜头扫过时,有人发现谱子边缘有处水渍,像是不小心沾了泪。“这不是表演的道具,”节目播出后,他在社交平台上解释,“这首歌要慢慢唱,像和老朋友聊天。简谱上,有我年轻时写歌的样子。”

有次采访问他,现在什么都能用软件记谱,为什么还执着手写简谱?他摩挲着谱子上褪色的铅笔印,突然沉默了半分钟:“你知道吗?简谱上的每一笔,都是有温度的。哪个音符拖长一点,哪里该停半拍,都是当时的心情。软件能算准节拍,算不准你想谁。”说这话时,他眼里闪着光,像1990年在春晚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那样,干净又热烈。

去年秋天,刘欢在北京办了场“不插电”音乐会,没请大牌嘉宾,只请了些老同学和老观众。演到弯弯的月亮时,灯光突然暗下来,一束光打在舞台边的谱架上——那里放着的,正是1983年那本泛黄的简谱。他轻轻翻开,纸张发出沙沙的响,像在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这首歌,就是用这个本子写下的。”他拿着话筒,声音里有说不出的温柔,“那时候我以为简谱是学音乐的‘路’,后来才明白,它其实是学怎么‘过日子’——记下开心的,记下难过的,记下那些让你哭让你笑的瞬间,到老了翻出来,发现原来每一段音符,都是生命给你的礼物。”

台下有人哭了,刘欢也红了眼眶。他拿着简谱,像捧着一颗滚烫的心。那一刻突然明白:对真正的歌者来说,最重要的从不是聚光灯,而是那些藏在音符里的、带着体温的瞬间。而那本简谱,就是他所有瞬间的容器——里面有少年的迷茫,有中年的沉淀,有对音乐的痴,有对生活的爱,更有生命本身,最珍贵的模样。

所以啊,如果你问刘欢生命里最好的礼物是什么,他大概会笑着把那本简谱递给你,告诉你:“看看这些音符,它们会告诉你,日子该怎么过,歌该怎么唱,生命该怎么热热闹闹地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