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唱了40年歌的刘欢,他的“生意”真的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吗?

提起刘欢,你脑海里会跳出什么词?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温柔的念白,还是好声音导师椅上那句“刘欢老师”?多数人眼里,他是华语乐坛的“活化石”,是坐在音乐殿堂里的大师,是那种“谈钱伤感情”的理想派。可最近偏偏有人琢磨:“刘欢这名字,后面能不能跟个‘生意经’?”

刘欢生意

这话听着有点冒犯——大师要什么“生意”?可细想想,一个在娱乐圈摸爬滚打40年,从京城胡同走到世界舞台的人,难道真的没做过“生意”?只不过他的“生意”,从来不是直播间里3分钟卖光的羽绒服,也不是带货直播间里“家人们买它”的嘶吼,而是另一种更难、也更值钱的“买卖”。

第一个“生意”:用嗓子换尊重,这是“苦生意”

刘欢生意

1987年,北京国际和平年演唱会,26岁的刘欢唱完少年壮志不言愁,后台有个导演拍着他肩膀说:“你这嗓子,以后能养活自己。”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养活自己”,前半程是拿命换的。

90年代初,刘欢刚火,全国商演接到手软。有时候一天要赶三场,从南到北坐绿皮火车,嗓子累到冒烟也得唱。有次在武汉演出,唱到高音直接失声,后台灌了半瓶矿泉水,硬是撑完了下半场。后来他在采访里说:“那会儿哪懂什么‘声带保养’,就知道人家花钱请,就得把最好的东西给出去。”

刘欢生意

这算不算“生意”?算。但这笔“买卖”,他赚的不是钱,是“信誉”。你听他的歌,不管是千万次的问还是从头再来,永远能听出用力的真诚——因为他知道,观众耳朵尖,骗不过去。这种“用嗓子换尊重”的生意,做得苦,做的时间长,却让他成了为数不多40年没“塌房”的艺人。

第二个“生意”:把“大师”当成品牌,这是“慢生意”

2000年以后,刘欢的商演少了,开始在大学上课、做音乐综艺。有人劝他:“刘老师,您这人气,开个直播课,光打赏都比工资高。”他却摇头:“大师这东西,是慢慢‘熬’出来的,不是‘蹭’出来的。”

2012年,他接了中国好声音,很多人以为他是“捞金”,结果节目里,他选人只看两点:有真本事,有音乐态度。有个选手唱流行歌,技巧不错,他却说:“你这歌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自己的‘魂’。”转身按下淘汰按钮。有人笑他“太轴”,可你看他带的学员,比如吉克隽逸、张碧晨,哪个不是靠实力走到今天?

这算不算“生意”?算。他把“刘欢”这个名字,做成了“靠谱”的品牌。这品牌的“核心产品”不是流量,不是人设,是对音乐的敬畏。这种“慢生意”,不图一时赚多少,却让“刘欢”俩字,成了“好音乐”的代名词。这品牌价值,比任何代言都值钱。

真正的“生意”:用影响力“换”未来,这是“大生意”

这几年,刘欢更“低调”了,很少出现在综艺里,反而总出现在高校、公益活动的舞台上。2023年,他担任北京某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有学生问他:“老师,您现在最想做什么赚钱?”他指着教室里的钢琴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生意’,是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音乐不只是生意,是能留在心里的东西。”

他做公益演出,从不收报酬,却愿意为乡村音乐教育呼吁;他帮新人写歌,不求回报,却说“看到他们有进步,比我自己拿奖还高兴”。你算算这笔账:他少赚了多少商演费?可他用这些时间,培养了多少音乐人才?又让多少年轻人看到了音乐的本质?

这算不算“生意”?算。这是格局最大的“生意”——用自己积累的影响力,去“换”行业未来的可能性。这笔“买卖”,投入的是时间,是精力,甚至是对“短期利益”的放弃;收获的却是整个音乐行业的“良性循环”。这哪里是“生意”,这分明是“匠心”。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有没有“生意”?有。可他的“生意”,从不是直播间里的“一锤子买卖”,也不是热搜上的“流量密码”。是把嗓子当成本钱,把真诚当成招牌,把影响力当成责任的“长期主义生意”。

你说,这样的“生意”,不比那些靠炒作、靠人设撑起来的“生意”,赚得多吗?毕竟,能在观众心里留40年的人,早就把“名声”做成了最值钱的资产。这,才是刘欢真正的“生意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