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没有刘欢的凤凰于飞,甄嬛传还能成为“剧组人均带资进组”的宫斗天花板吗?

提起甄嬛传,现在多少观众还能闭着眼数出从“嬛嬛一袅楚宫腰”到“那年杏花微雨”的剧情,从华妃的“一丈红”到皇后的“白莲花”的经典场面。但要说这部剧最“耐听”的“顶流”,肯定不是哪个演员的哭戏,而是刘欢老师坐在钢琴前哼出来的那几句——开篇的低吟“红颜白发”,片尾的“旧人笑”一响,多少人的DNA跟着晃起来。

刘欢甄嬛传

可要是我说,甄嬛传要是没刘欢,别说“封神”了,说不定连“出圈”都得打个问号。你细品,那会儿的宫斗剧,不都是“小燕子式”的轻快配乐,金枝欲孽再经典,配乐也是偏凄厉悲凉。可甄嬛传不一样,它要的是“大气里藏着心机,婉转里透着凉薄”,这调子,谁定调?刘欢。

2010年前后,刘欢在业内的地位是什么?华语乐坛“活化石”,能唱从头再来的悲壮,也能hold住好汉歌的豪迈。可他接甄嬛传配乐时,多少人还犯嘀咕:“刘老师这种‘大嗓门’,能唱出深宫里的弯弯绕绕?”结果呢?人家压根没用“嗓子”硬唱,是用“脑子”做音乐。

刘欢甄嬛传

你听凤凰于飞,“旧人笑,新人泪,把痴念都焚灰”,旋律不复杂,但刘欢加了太多“小心思”:前奏的古筝像极了深宫檐角的风铃,中段的突然转音是甄嬛从天真到狠厉的蜕变,结尾那句“谁知棋中局,纵横终不归”的拖音,活脱脱把个“看透世情却难逃宿命”的嬛嬛唱到人心里头。后来刘欢采访说,他研究了好几遍红楼梦,觉得甄嬛传的内核就是“红楼式悲剧”,所以配乐必须“裹着糖衣的刀子”——表面是风雅的宫廷味,里头全是人性的刀光剑影。

更绝的是凤凰于飞的歌词,刘欢亲自写的。他没写“我爱你你爱他”的狗血,全是从甄嬛传剧情里抠出来的梗:“想那长安城,早已让人看透”,写的是甄嬛离宫后的苍凉;“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简直就是后宫 survival 法则。后来郑晓龙导演说,原想着请人写写“爱恨情仇”,结果刘欢交来的词,字字都在“猜人心”——这不就是宫斗剧的精髓吗?比宫斗 itself 还懂宫斗。

刘欢甄嬛传

再说配乐里的“细节杀”,第一集“倚梅园”的菩萨蛮,短短15秒,钢琴加箫,甄嬛说“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时,配乐像花瓣飘落在水面上;到了甘露寺“削发为尼”,刘欢直接用了佛教音乐里的“木鱼声”,每一下都敲在观众心窝上。现在回头看,这些哪是简单的“背景音乐”?分明是“隐藏主角”,没有它们,甄嬛的“黑化”就少了递进的层次,华妃的“跋扈”就少了尖锐的底色,就连安陵容的“娇纵”,都得靠那句尖锐的 violin solo 来撑起“假白莲”的气场。

有人可能说:“不就是首歌嘛,换个人唱不也一样?”真不一样。刘欢的“不一样”,在于他声音里的“故事感”。他嗓子不亮,但每个字都像在“说戏”唱凤凰于飞时,他没用技巧去炫技,反而用带着沙哑的尾音,把甄嬛后半生的“放下与不甘”唱得像叹气——你一听就知道,这是个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但骨子里还透着倔强的女人。后来网传李玉刚、张靓颖翻唱过,得,评论区直接吵翻了:“还是刘欢版有‘宫怨’的那股劲儿,其他人像在‘唱歌’,刘欢像在‘演甄嬛’”。

所以你看,甄嬛传为什么能“红透十年”?除了演员演技在线、剧本扎实,刘欢的配乐就像“粘合剂”,把剧情、人物、情绪都裹在一起,让观众跟着旋律就能“入戏”。现在多少短视频,一放凤凰于飞的BGM,评论区全是“又是甄嬛传的DNA动了”——这哪是粉丝情怀?分明是刘欢用音乐给这部剧刻下了“灵魂烙印”。

说到底,娱乐圈不缺流量明星,缺的是刘欢这样“能藏住半辈子功力”的创作者。他接甄嬛传时,已经是歌坛的“金字塔尖”,却愿意静下心去研究一部“还没播出的宫斗剧”,把古典音乐和现代编曲揉碎了,再熬出“深宫味儿”。这份较真,现在还有多少人有?

下次再刷甄嬛传,不妨关掉画面,光听歌试试——从“红颜白发”到“旧人笑”,刘欢早就把后宫的“爱恨嗔痴”唱成了人间烟火。你说,要是没有他,咱们现在是不是只能对着那些“流水线宫斗剧”,感叹一句“还是以前的会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