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一个尾音能唱半分钟,观众却连呼吸声都忘了咽?

去年冬天,刘欢在歌手2024的舞台上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前半段还是“金风吹战鼓擂”的豪迈,到了最后一句“岂能让国土再遭践踏”,尾音突然像被拉长的丝线,从胸腔里缓缓涌出,越飘越远,绕着剧场穹顶转了半圈,落在观众席里时,全场一千多号人连呼吸都忘了——他张着嘴,保持着尾音收束的姿势,空气里那股还没散尽的颤音,像一滴墨在清水里晕开,所有人都等着它落定,却又盼着它永远别停。

有人说这是“神仙操作”,可刘欢自己早就说过:“唱歌哪有什么神,不过是把一口气用到了极致。”这半分钟的尾音,哪是什么“天赋异禀”,分明是三十年泡在排练室、磨破嗓子换来的“人琴合一”。

一、那半分钟尾音,其实是“10000小时”的呼吸游戏

刘欢现场尾音半分钟

第一次听到刘欢现场的人,总以为他的声音是“老天爷赏饭吃”——高音像穿透云层的鹰,低音像沉在地窖的酒,可要是拆开来看,这半分钟的尾音,全是“笨功夫”堆出来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在排练室里“练气”,别的歌手唱完一首歌赶紧喝水,他却要对着蜡烛吹,蜡烛得纹丝不动;别人练气息用“数数字”,他数到一百换气,中途不能喘,不能晃。后来得了病,医生说声带受损不能再飙高音,他更是把“气息控制”当成了救命稻草,每天清晨在胡同里跑圈,跑得满身大汗再站着唱,把肺活量硬生生练到了常人的三倍。

我是歌手里他唱千万次的问,最后一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尾音从强到弱,像远去的潮水,有人算过,那个音长达28秒,中间换了三次气,可观众根本听不出来——因为他用的是“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像装了一台鼓风机,吐气时横膈膜像活塞一样慢慢压,气从丹田上来,经过喉咙时已经滤掉了所有杂音。

后来他在采访里说:“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吗?不是唱长,是让这口气‘活’着。你得让听众觉得,这声音不是憋出来的,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二、尾音半分钟?不,是他对“舞台”的敬畏

刘欢的现场,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哪怕唱最老的歌,每个尾音都像新磨的刀,锋利又闪亮。有人说他“较真”,可在他看来,“观众花钱买票,不是来听你‘差不多就行’的。”

2018年他在工体开演唱会,唱从头再来最后一句“心若在梦就在”,尾音本来可以顺势收掉,他却加了半拍,微微上扬,像给绝望的人提了一把劲。后来有歌迷问他为什么,他说:“那天台下有位大哥,跟着唱到嗓子沙哑,我觉得那声调得托住他。”

更绝的是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尾音“啊”字他唱了12秒,明明可以靠音高唬人,他却故意压低嗓子,用沙哑的质感唱出江湖气,台下几万人跟着吼,他却像在茶馆里说书,不慌不忙,每个字都带着故事。

这就是刘欢的“聪明”——他不炫技,只把技术藏在情绪里,让尾音成为歌曲的“句号”,不是冷漠的收尾,而是温暖的余温。

三、当“半分钟尾音”成了孤例,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现在娱乐圈里,修音软件比实力歌手还吃香,假唱对口型成了“常规操作”。前几天某歌手在演唱会上唱青藏高原,高音直接用原声带播放,观众连彩排都不用看,就能猜到“这里对口型”。

可刘欢的半分钟尾音,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人的“偷懒”。他不需要修音,因为他的气息稳得像座山;不需要伴舞,因为他的声音能自己讲故事;不需要热搜,因为现场的观众会用掌声给他“加V”。

有人说他是“老古董”,不懂流量时代的“捷径”,可他却说:“唱歌不是为了让人记住你,是为了让人记住歌。”这半分钟的尾音,哪里是技术?分明是对音乐的“较真”,对观众的“尊重”。

你看,刘欢站在台上,头发花白,肚子微隆,可当第一个音符响起,他就像个二十岁的少年,眼里闪着光。那半分钟的尾音,不是“神迹”,是三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是把每一首歌都当“最后一首”唱的真诚。

下次再有人说“现在没实力派了”,就把刘欢的现场甩给他——当尾音落下,全场掌声雷动时,你会明白:真正的实力,从来不怕时间的考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