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玲这个演员,到底藏着多少观众不知道的‘真功夫’?”

在流量裹挟的娱乐圈,有人靠热搜博眼球,有人靠人设固粉,但总有人像埋在土里的玉,不声不响就把角色雕进了观众心里。刘欢玲不算顶流,可只要她演的剧播出来,弹库里总弹着同一句话:“这演员是谁?怎么眼熟又想不起名字,但就是好喜欢!”

刘欢玲

说起来也奇怪,刘欢玲的脸不算惊艳第一眼,放在美女扎堆的片场甚至有点“路人感”——单眼皮、圆脸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没有攻击性,反而透着一股邻家姑娘的干净。可偏偏这样的她,硬是把“剧抛脸”玩明白了:上一部是人世间里忍辱负命的周蓉,下一部是山海情里粗粝坚韧水花,再下一部是县委大院里睿干练的袁媛,观众总能在不同角色里看见“刘欢玲”,又完全忘记“刘欢玲”本身。

从“被选中的幸运儿”到“自己打磨的匠人”

刘欢玲

很少有人知道,刘欢玲当年考中戏,其实是个“意外”。她本想报播音主持,结果走错考场,误打误撞进了表演系复试。考官让她即兴表演“等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她没套路没技巧,就真的坐在凳子上,低头绞手指、抬眼望门口、嘴角刚要扬起又慢慢塌下去——那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小情绪,让考官当场拍板:“这孩子心里有戏。”

可进了这行,才发现“心里有戏”只是入场券。刚毕业时她跑了几年龙套,古装剧里演宫女,现代剧里演路人甲,最长的一次,30集的戏份她出现第17集,台词就一句:“娘娘,膳房送来了燕窝。”有次她帮闺蜜去试镜,导演看着她突然问:“你为什么不自己试试?”她笑着说:“我哪行啊,没背景没资源。”导演却认真说:“演员的活儿,不就是演吗?演好了,资源就来了。”

这话她记了很久。后来有次她试镜一个配角,角色戏份不多,但情绪跨度极大——从丈夫去世的木然,到独自带孩子的崩溃,再到重新振作后的隐忍。她提前半个月去体验生活,跟着单亲妈妈群体买菜做饭、接孩子放学,听她们抱怨生活琐碎,也看她们偷偷抹眼泪后转身给孩子笑。拍“崩溃戏”那天,没NG,一条过,导演喊“卡”后,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愣了,围上来问:“你是怎么做到哭着哭着突然就停的?”她抹了把脸说:“因为我知道,她哭不出声音的时候,才是真的痛到极致。”

演活角色,是把“自己”揉碎了再“粘”回去

刘欢玲最被业内称道的是“没有表演痕迹”。你看她演周蓉,为爱远赴贵州山区,脸上沾着泥土,眼神却亮得像火;演水花,为了让丈夫留在福建,她把那句“我不要你了”说得云淡风轻,转身却靠在墙上泣不成声;演袁媛,开会时记笔记的笔尖顿一下、给群众倒水时手腕的轻微停顿,都藏着基层干部的谨慎与周到。

有次采访,记者问她:“怎么总能get到角色的灵魂?”她想了想说:“其实我没那么厉害,只是习惯了‘陪’角色待一会儿。拿到剧本,我不急着怎么演,先想想她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什么,吃饭会先夹肉还是先夹菜,遇到喜欢的人会低头还是会笑。这些细节堆起来,角色就活了。”

她确实在“陪”。为了演好漫长的季节里那个跳舞受伤的舞者,她提前半年每天练6小时芭蕾,硬生生把胯练到积水,医生说她再跳可能要坐轮椅。她却笑着说:“她如果没受过伤,就不是她了。”拍一场跳冰戏的戏,冬天零下10度的水温,她跳了整整5个小时,助理在岸上哭求“替身上吧”,她摆摆手:“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手指头一动都能看出来。”

这种“较真”让她得罪了不少人。有次制片人让她用“抠图”方式拍打戏,她直接拒绝了:“那我回家自己看剧多好,何必花钱看你们拍的假戏?”后来那部戏换了别人,播出后被群嘲“AI演技”,制片人来求她“回来补拍”,她只回了句:“您还是好好对下一位演员吧。”

流量时代的“逆行者”:不争,反而赢了更多

当别人都在挤破头上综艺、炒CP、买热搜时,刘欢玲活得像个“局外人”。这些年,她拒掉了20多部“流量剧”,要么是角色太脸谱化,要么是剧本“注水太严重”。有次朋友劝她:“你接这种偶像剧,火的概率多大啊!”她正在给角色设计小动作,头也不抬地说:“我等了那么久才演戏,不是为了拍一部就忘的烂剧。”

她把时间都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看书、逛博物馆、和老茶馆聊天、听胡同大爷讲故事。有次她去云南采风,跟着采茶女上山,学了三天采茶技巧,回来后用在了某个“隐退山林”的角色上——手指捻茶尖的力道、低头闻茶香的姿态,比任何台词都更能体现人物的状态。

观众也渐渐发现了她的“不一样”。别人上综艺是为了炒热度,她上见字如面,读了一封山区教师的信,念到动情处声音哽咽,却坚持读完;别人拍杂志追求“仙气”,她拍一组“市井烟火”主题的大片,蹲在路边卖红薯、和老奶奶一起择菜,照片里透着一股生动的暖意。有人说她“傻”,放着捷径不走,可她却说:“演员的底气,终究要靠角色撑着。观众记不住刘欢玲没关系,只要他们记得周蓉的坚韧、水花的善良,就够了。”

写在最后:好演员,从来不怕“慢”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流星划过,也见过太多“速食明星”昙花一现。但刘欢玲这样的演员,像一坛老酒,不喧哗,却有后劲。她不争不抢,却用一个个扎实的角色,在观众心里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她不追流量,却用实力赢得了“好演员”最硬的底气。

或许,娱乐圈的“破圈密码”从来不是复杂:少一点浮躁,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多一点钻研;少一点“我想红”,多一点“我想演好”。

就像刘欢玲在一次分享会上说的:“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分得清什么是演,什么是真。演员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揉碎了,放进角色里,让每一个都是活的,让观众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

下次再看见刘欢玲的名字,别急着划走——停下三分钟,或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快餐时代,还有人愿意“慢下来”演戏。因为好演员,从来不怕“不被看见”,就怕“被忘记”。而那些真正用作品说话的人,迟早会被观众,刻在时光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