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版的这一拜,听30年还能让人眼眶发热?

深夜刷到有人翻唱这一拜,评论区里“爷青回”“听到前奏就起鸡皮疙瘩”刷了屏。突然想起第一次听这首歌,还是小学守在电视机前看三国演义,片尾曲响起时,刘欢的声音从老旧的电视机里漫出来,爷爷手里的茶杯顿了顿,说:“这唱的,是男人的情分。”

刘欢版的这一拜

后来听过无数版本的这一拜,摇滚的、民谣的、甚至童声合唱的,可独独刘欢版的,总在某个瞬间让人鼻尖发酸——他没刻意飙高音,也没用华丽的转音,就那么稳稳地站着,像站在涿郡的桃花树下,把桃园结义的酒,酿进了每个听者的心里。

你有没有想过,刘欢的嗓子,本就不是为“唱技巧”生的?

刘欢版的这一拜

1994版三国演义选角时,剧组为关羽的主题曲头疼。戴玉美等几位歌唱家试唱过,总差了股“草莽气”——不是声音不够亮,是少了份“从风沙里滚出来的重量”。直到王扶林导演说:“找刘欢试试,他懂。”

那时刘欢刚因少年壮志不言愁火遍全国,可他接下这首歌时,没提任何要求,只反复研读剧本里关羽的章节。后来他在采访里说:“唱这一拜不是表演关羽,是替天下人说那些没说出口的‘义气’。”你听他开头的“这一拜”,气声里带点哑,像极了酒过三巡后拍着桌子说话的壮汉,字字带土,句句有血——不是刻意模仿粗粝,是把对“义”的理解,揉进了声带的震动里。

刘欢版的这一拜

为什么30年过去,我们还会为这“一拜”破防?

去年在KTV,朋友点了刘欢版这一拜。前奏响起的瞬间,原本吵闹的包间突然安静下来。唱到“生死之交一碗酒”时,坐在我邻座的中年男人突然红了眼眶。后来他跟我说,二十年前和兄弟创业失败,就是这首歌陪着他熬过最难的夜,“那会儿觉得,关云长都不孤单,我们凭什么认输?”

这大概就是刘欢版的魔力:他不讲大道理,却在“这一拜”里装下了中国人的骨血。兄弟分别时的不舍(“桃园一诺千金重”)君臣相知时的赤诚(“威镇九州震四海”),甚至普通人脱口而出的“两肋插刀”,都能在这首歌里找到共鸣。就像老戏骨李明说过的:“好歌不是让人听懂,是让人想起自己。”

娱乐圈不缺“神曲”,可为什么我们总惦记着刘欢的真诚?

这些年见过太多“技巧炸裂”的演唱:转音比麻花还绕,高音能戳破天花板,可听过就忘,像吃了一口糖精,甜得发苦。可刘欢不同,他唱这一拜时,你看不到他故意挤眉弄眼,也听不到为炫技而设计的炫技,就是那么诚恳地、用尽全力地把故事讲给你听。

有人说他的唱法“不够时髦”,可偏偏是这份“不时髦”,戳破了娱乐圈的泡沫——当流量明星用AI修音掩盖跑调,当综艺歌手靠修软件“唱”出效果,刘欢的嗓子却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因为他唱的不是歌,是信:对作品的信,对观众的信,对“情义”二字的信。

此刻耳机里循环的,依旧是刘欢版的这一拜。突然明白为什么它能红30年:不是旋律有多惊艳,不是歌词有多华丽,是刘欢把中国人藏在心里的话,唱成了每个人的声音。就像涿郡那场桃花雨,从东汉下到了今天,下进了每个念着“情义”的人心里。

或许这才是好歌该有的样子:不追潮流,只追人心;不图一时,只图一世。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